冻伤
挂号科室: 普外科
发病部位:手/足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受冻部位冰凉、苍白
相关检查:B超
相关手术:截肢术
相关药品:冻伤膏、头孢曲松钠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冻伤怎么办
31327次播放191次点赞
冻伤的治疗方法
27788次播放340次点赞
冻伤应该如何急救处理
27187次播放320次点赞
皮肤囊肿是指在皮肤或其周围组织之间,有异常囊状物生长多为良性组织,可通过手术等办法治疗。 正常的皮肤与其周围组织之间没有异常生长物且联系较为紧密。皮肤囊肿就是在某个部位的皮肤与其周围组织之间,出现了一个异常的腔体,里面可能会有液体或者其他一些物质。囊肿具有自己的囊壁,与周围的皮肤和组织等相互区别,属于异常增生。 导致囊肿的原因很多,囊肿的类型也十分多样,其形状以圆形为主。若是生长在皮肤浅层会突出于表皮,在皮肤表面隆起,呈现半圆形,很少与周围的组织发生粘连,多为独立存在。被其顶出的皮肤通常也不会有炎症等异常。 治疗囊肿的办法主要是激光或外科手术切除。手术之后应使用消炎药治疗,以免发生感染,可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术后一段时间内应定期检查手术创口,发生感染时要及时处理。 皮肤囊肿就是皮肤或其周围组织的异常增生物,多为圆形,有的对周围组织影响大,可通过手术切除掉。
作者:陈少君 中国中医科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西苑医院 阅读量: 51692
脸部冻伤发红多指脸部因暴露在较低气温下,冻伤后导致局部气血凝滞而皮肤发红,适当调理可恢复。 脸部冻伤后发红多为毛细血管发生了异常扩张或生长冻疮,而冻疮会导致该处的血液循环较为不畅。为恢复冻伤局部的血液流通及血管弹性,可适当利用热水来敷脸,促进温度提升,改善淤血。需注意不可使用过烫热水,以免导致皮肤烫伤和溃烂等。 同时,可用新鲜的生姜片擦涂冻伤部位,帮助血液循环恢复正常,长了冻疮的情况下,则不要擦拭,可在患处适当地涂抹一些冻疮膏。若冻伤较为严重,可能要吃一些诸如烟酸等帮助血管恢复的药物,再使用冻疮软膏涂抹。 此外,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处,也有一定效果。当涉及用药时,还是应先去咨询医生。一般冻伤导致的脸部发红问题,都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在此期间,患者应注意全身和脸部保暖,避免患处吹冷风或再受冻。 脸部冻伤发红,可利用热水敷脸和姜片涂脸等办法,帮助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正常,严重时可外用一些冻疮膏或口服一些药物等。
作者:陈少君 中国中医科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西苑医院 阅读量: 99305
耳冻伤的临床表现有受冻部位冰凉、苍白、坚硬、感觉麻木或丧失。由于局部处于冻结状态,其损伤范围和程度往往难以判定。 伤员皮肤苍白,冰凉,有时面部和周围组织有水肿,神志模糊或昏迷,肌肉强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压降低中测不到,可出现心房和心室纤颤,严重时心跳停止。 冻伤多发生于末梢血循环较差的部位和暴露部位,如手足、鼻、耳廓、面颊等处。患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复温后局部表现和烧伤相似,但局部肿胀一般并不明显。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 为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二度冻伤 为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三度冻伤 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四度冻伤 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某些冻伤患者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为局部创面坏死组织的继发感染,如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较严重的则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败血症,此外,尚有少数并发肝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和关节炎等。 当人体在极低温度环境下过度停留,可导致全身冻伤,此情况称为冻僵,罕见。早期精神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皮肤苍白冰冷,心率加快,伴寒战。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各种生理功能由兴奋转为抑制;体温降至32℃以下时,患者表情淡漠,精神错乱,呼吸、心率均减慢,肌肉强直;当体温降至29℃以下时,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血压下降;当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最后心跳、呼吸停止。 二、诊断 1、有受冻史,特别是在潮湿而多风的环境中。 2、受冻部位早期麻木,复温后有灼痛、痒痛或刺痛等,若有坏死,则无感觉。 3、冻伤复温后临床表现分为四度: Ⅰ度:皮肤浅层冻伤、皮肤呈红斑,轻度水肿。 Ⅱ度: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早期充血水肿,继而有水疱形成。 Ⅲ度:皮肤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皮肤全层坏死,皮肤由苍白变紫褐色再变为黑色。 Ⅳ度:累及深部组织的冻伤,深部组织干性坏死,失去功能。
作者:彭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13429
耳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在饮食上宜吃温热性的食物,宜吃高热量的食物,宜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下是推荐饮食: 1、排骨汤 含有丰富的热量以及蛋白质,能够迅速为机体提供必要的热能,以及促进组织的修复。200g排骨与冬瓜或者黄豆同炖食用。 2、玉米粥 含有丰富的热量,且玉米里面氨基酸含量也高,故对于冻疮有积极的促进恢复的作用。200g直接食用。可以每日食用。 3、鱼汤 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适当饮食。可以一周三次服用。 耳冻伤患者忌吃寒凉性的食物,忌吃过于热的食物,忌吃过于燥的食物。 1、羊肉 属于燥热性的食物,在冻伤的初期不宜过补,否则可造成病变部位的肿胀、感染。宜吃性味平和的猪肉。 2、火锅 过热,不利于冻伤性疾病的康复。甚至可加重损伤部位的皮肤坏死、脱落。宜吃温和一些的食物。 3、狗肉 过于温补,单纯本病而言暂时不利食用。可在伤口初步恢复以后食用。
作者:彭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15935
耳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在饮食上宜吃温热性的食物,宜吃高热量的食物,宜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以下是推荐饮食: 1、排骨汤 含有丰富的热量以及蛋白质,能够迅速为机体提供必要的热能,以及促进组织的修复。200g排骨与冬瓜或者黄豆同炖食用。 2、玉米粥 含有丰富的热量,且玉米里面氨基酸含量也高,故对于冻疮有积极的促进恢复的作用。200g直接食用。可以每日食用。 3、鱼汤 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适当饮食。可以一周三次服用。
作者:彭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46822
耳冻伤是一种由寒冷所致的末梢部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冬季常见病,以暴露部位出;现充血性水肿红斑,遇温高时皮肤瘙痒为特征,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患处皮肤糜烂、溃疡等现象。该病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对于一些年轻女士而言,不仅影响了双手的美观度,还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治疗方面,虽方法较多,但很少能根治,所以常令人感到棘手。 1、皮肤弹性检查 皮肤的液体含量(血液、淋巴液)、弹力纤维和肌纤维的特性及神经组织的紧张度是决定皮肤弹性高低的重要因素。营养良好,体况佳良,其皮肤均有一定的弹性临床上,把皮肤弹性减退作为判定脱水的指标之一。 2、皮肤颜色 人类的皮肤颜色有六不同的,即红、黄、棕、蓝、黑和白色,如黄种人和白种人皮肤、红色的嘴唇。主要是因皮肤内黑素的量及分布情况不同所致黑素是种蛋白质衍生物,呈褐色或黑色,是由黑素细胞产生的。由于黑素的数量、小、类型及分布情况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肤色。 3、组织病理 表皮和真皮水肿。血管充血,可见红色血栓形成,继之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皮肤附件萎缩或变性。脂肪组织呈现结晶及坏死,血管内有时有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脂肪滴(为冻伤独有特征)。随冻伤程度的加重,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也更重,可表现为干、湿性坏疽的组织病理变化。
作者:彭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21610
郝荣 主治医师
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普通外科
冻伤后起了水泡,那么就要考虑冻伤,应达到了二度,二度冻伤,一般伤及真皮,局部充血明显水肿,12-24小时内会形成水泡,疱液是血清样的...
黄坤 副主任医师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
普通外科
冻伤和烫伤都是常见的物理性损伤。只是致伤原因不同,导致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类似。治疗主要是进行创面的初期处理,后续要进行定...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