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淋巴瘤
发病部位:皮肤
多发人群:20~40岁男性
治疗方法:化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发烧、结节性红斑
相关检查:血象、血液生化、心电图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羟氮喹、氨苯砜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0-50000元)
T细胞淋巴瘤能治好吗
25050次播放193次点赞
NK/T细胞淋巴瘤是什么
41373次播放342次点赞
得了NK/T细胞淋巴瘤怎么办
38519次播放330次点赞
外周T细胞淋巴瘤如何治疗
49947次播放460次点赞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淋巴结肿大在我院确诊为细胞淋巴瘤,采取CHOP6周期的化疗方案,并同时给予止吐、抑酸、保护胃黏膜的对症治疗,目前第一周期化疗结束,因需开展第二周期的治疗故来我院,治疗后检查发现淋巴结较前缩小,疾病控制较好。【基本信息】男、55岁【疾病类型】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20年12月【治疗方案】静脉注射(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射用奥沙利铂)+口服药物(来那度胺胶囊、醋酸地塞米松片、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6天,定期复查【治疗效果】有效抑制病变细胞扩散,病情平稳控制一、初次面诊患者,男,55岁。在7个月前因发现多处肿大结节,为求进一步诊治在2个月前入我院外科,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于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结果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巨细胞间变亚型,初步诊断为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嘱以CHOP化疗6周期,目前为进行第二周期化疗来院就诊。患者全身呈现消瘦,左侧腋窝以及双侧锁骨上、纵隔内存在多发淋巴结肿大现象,与第一次化疗前相比有所进展,患者签署同意后进行二次化疗治疗准备。二、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行血常规、肝肾功等均显示正常,排除化疗禁忌后开展第二次化疗。此次治疗沿用第一次化疗方案,即静脉注射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注射用奥沙利铂防止癌细胞扩散或者转移,同时口服药来那度胺胶囊联合醋酸地塞米松片抑制癌细胞。因为患者自述第一次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考虑属于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为化疗后的正常现象,因此本次化疗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抑制胃酸分泌,避免消化道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三、治疗效果经过住院16天的化疗后,患者盆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因为既往身体素质较好,可耐受化疗治疗。因本次化疗予以口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因此未出现明显的恶心以及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电话随访得知,患者二次化疗后睡眠、饮食以及二便均无异常,也无头晕、恶心以及异常出血等情况。叮嘱1周后门诊复查血常规,注意后续化疗时间,不适随诊。四、注意事项因为患者积极乐观、机体能够耐受化疗药物治疗,两次化疗后治疗效果较好,我由衷为患者感到高兴,建议日常注意以下事项:1、日常饮食应加强营养,如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鸡蛋等,还应增加蔬菜以及水果的摄入,及时为机体补充营养;2、平时应注意适当休息,限制重体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3、注意下个周期化疗时间,以免治疗间断不利于治疗;4、化疗前一天应返院进行血常规以及肝肾功等检查。五、个人感悟本案例患者虽然罹患肿瘤性疾病,但个人心态较好,呈现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日常也按时按规定完成化疗治疗,因此疾病控制较为满意,看到患者恢复较好,部分淋巴瘤体积逐渐缩小。如果按照此类进程,可提升患者生存时间以及生存质量。因此,如果机体出现持续存在的不适症状,积极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疾病后早期治疗可促使疾病转归。如果为严重疾病,早期治疗可有效提升生存率。
作者:刘海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636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75岁陈叔叔,自述近期3个月前出现发热症状,伴夜间盗汗。曾于急诊使用头孢地尼胶囊进行抗炎治疗,发热症状消退。但近期再次出现发热症状,且口服退烧药物并未见明显好转。予患者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细胞淋巴瘤,进行化疗后病情控制良好,发热症状消失。【基本信息】男、75岁【疾病类型】细胞淋巴瘤【就诊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1月【治疗方案】静脉注射(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口服药物(醋酸泼尼松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6天,2周后回院进行下一周期治疗【治疗效果】发热症状消失,病情稳定一、初次面诊患者自述3个月前出现无诱因发热,伴夜间盗汗,但无咳嗽、鼻塞等不适。近期食欲欠佳,但机体局部逐渐出现发胖现象。征得患者后开具相关检查,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双侧颈部、锁骨上窝以及腋窝、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腹部CT检查显示腹腔、腹膜后以及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由于考虑存在恶性病变,与患者沟通后同意进行淋巴结活检,明确疾病性质,结果回报细胞淋巴瘤(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由于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因此需规范进行化疗治疗,以观后效。二、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化验检查,行淋巴结活检后明确诊断为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明确诊断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即使用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辅以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静脉注射,联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进行治疗。第一次化疗时,患者发热症状明显好转,表示治疗药物有效。但在化疗第二次,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考虑为化疗药物导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予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黏膜、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抑制胃酸分泌,消除症状。三、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后,患者发热症状明显消退,自述无其他异常不适,第二次化疗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予以口服药物后胃肠道不适明显改善。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发热,无头痛头晕,无胸闷憋气,无恶心呕吐,无返酸烧心,无腹痛、腹泻,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叮嘱2周后回院进行下一周期化疗后,安排离院回家休养。四、注意事项因为患者机体能够耐受化疗药物治疗,两次化疗后治疗效果较好,我由衷为患者感到高兴,建议患者日常注意以下事项:1、平时应注意适当休息,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2、日常饮食应加强营养,如摄入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鸡蛋等,还应增加蔬菜以及水果的摄入,如菠菜、西红柿,以及柑橘、苹果等;3、注意下周期化疗时间,且化疗前一天应返院进行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明确有无异常;4、出院后注意保暖,以免化疗治疗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寒气侵袭诱发感冒。五、个人感悟本案例患者由于出现发热症状后未及时就医,且未进行系统检查,导致疾病延误,致使治疗难度增加,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好在患者身体可以耐受化疗,因此较好地抑制疾病进展,从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建议广大人群,如果出现机体不适症状时,应积极就医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作者:刘海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099
T细胞淋巴瘤为高度恶性的淋巴瘤,预后较差,生存期一般为1-2年,少数患者生存期能达到5年以上。 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且不易被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三期或四期的肿瘤,此时对于化疗或者其他的治疗反应不强,预后不佳。若是在肿瘤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但每位患者的病情不一样,病情发展也会不一样,正确及时的治疗方法,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心态,都会促进治疗,延长有效存活期限,反之则会缩短存活期限。 无论患者处于哪一阶段,都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避免悲观紧张,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张在云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阅读量: 8111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瘤,由一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病程预后各不相同的疾病组成。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所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80%左右,其中蕈样肉芽肿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到皮肤T细胞淋巴瘤70%左右。皮肤T细胞肿瘤作为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需要采取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包括生物和细胞因子药物,光化学疗法,以及针对于新的分子靶向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类: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恶性淋巴瘤分类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被合并,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WHO- EORTC)分类系统,最主要的变化是以前Sezary综合征常被分类为蕈样肉芽肿的一种变异型,但WHO- EORTC分类系统将两种疾病作为独立的类别拥有各自的临床特征。 发病原因: 目前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组提出了蕈样肉芽肿的病毒病因学,他们发现在蕈样肉芽肿组织标本中有人类T细胞淋巴瘤病毒(HTLV)-1的短序列。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蕈样肉芽肿的发病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有关,但是依旧缺乏充分的证据。 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蕈样肉芽肿皮损多种多样,初发皮损为红斑、斑片、鳞屑性斑块,可伴有瘙痒,病变常局限于躯干的非光照部位,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萎缩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伴有脱发。当病变发展时,皮损可变成浸润性斑块,范围更广,可发生于颜面等光照部位,并进一步变成肿瘤结节或溃疡。患者通常经历长时间的皮损期,数月到数年不等。Sézary 综合征,通常为全身红皮病样表现,皮肤出现严重的萎缩或苔藓样改变,瘙痒、脱屑更加明显,斑块或肿瘤结节可同时存在,通常伴有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出现大于5%脑回状恶性T细胞。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造成脱发,指甲萎缩,眼的损伤。 治疗方面的进展: 因为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很难被治愈,治疗的目标是在保证药物毒性副作用到最小时控制疾病的进展。许多局部治疗药物(氮芥、类固醇、贝沙罗汀)以及基于紫外线的疗法能够迅速缓解疾病中的斑片和斑块,系统性治疗适用于通过局部治疗难以控制的患者或播散型的斑块和肿瘤型患者。在一些进展期疾病或单一治疗失败的患者,结合光疗、类固醇激素、生物药物的联合治疗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IFN-α已经成为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 中波紫外线(UVB)对早期斑片和斑块期蕈样肉芽肿有良好效果。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伏立诺他和缩酚酸肽已经被美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管理局(FDA)批准为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作者:谷晓广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阅读量: 53302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皮肤的结外非何杰金淋巴瘤,由一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病程预后各不相同的疾病组成。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所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80%左右,其中蕈样肉芽肿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到皮肤T细胞淋巴瘤70%左右。皮肤T细胞肿瘤作为一种极难治愈的疾病,需要采取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包括生物和细胞因子药物,光化学疗法,以及针对于新的分子靶向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类: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恶性淋巴瘤分类和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皮肤淋巴瘤分类被合并,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WHO- EORTC)分类系统,最主要的变化是以前Sezary综合征常被分类为蕈样肉芽肿的一种变异型,但WHO- EORTC分类系统将两种疾病作为独立的类别拥有各自的临床特征。 2005年WHO-EORTC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类: 蕈样肉芽肿; 蕈样肉芽肿的变异型和亚型; 亲毛囊性的蕈样肉芽肿; 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Sezary综合症;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原发性皮肤渐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样丘疹病;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未定类型; 原发性皮肤侵袭性亲表皮性CD8+T细胞淋巴瘤; 皮肤T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皮肤CD4+小/中等大小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 发病原因: 目前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组提出了蕈样肉芽肿的病毒病因学,他们发现在蕈样肉芽肿组织标本中有人类T细胞淋巴瘤病毒(HTLV)-1的短序列。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蕈样肉芽肿的发病与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有关,但是依旧缺乏充分的证据。 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蕈样肉芽肿皮损多种多样,初发皮损为红斑、斑片、鳞屑性斑块,可伴有瘙痒,病变常局限于躯干的非光照部位,可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萎缩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伴有脱发。当病变发展时,皮损可变成浸润性斑块,范围更广,可发生于颜面等光照部位,并进一步变成肿瘤结节或溃疡。患者通常经历长时间的皮损期,数月到数年不等。Sezary 综合征,通常为全身红皮病样表现,皮肤出现严重的萎缩或苔藓样改变,瘙痒、脱屑更加明显,斑块或肿瘤结节可同时存在,通常伴有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出现大于5%脑回状恶性T细胞。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造成脱发,指甲萎缩,眼的损伤。 治疗方面的进展: 因为蕈样肉芽肿和Sezary综合征很难被治愈,治疗的目标是在保证药物毒性副作用到最小时控制疾病的进展。许多局部治疗药物(氮芥、类固醇、贝沙罗汀)以及基于紫外线的疗法能够迅速缓解疾病中的斑片和斑块,系统性治疗适用于通过局部治疗难以控制的患者或播散型的斑块和肿瘤型患者。在一些进展期疾病或单一治疗失败的患者,结合光疗、类固醇激素、生物药物的联合治疗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IFN-α已经成为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 中波紫外线(UVB)对早期斑片和斑块期蕈样肉芽肿有良好效果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伏立诺他和缩酚酸肽已经被美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管理局(FDA)批准为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药物。
作者:谷晓广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阅读量: 72002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类型,约占淋巴瘤2%~10%。目前认为NK/T细胞淋巴瘤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侵袭性强,如不即时诊治,临床进展迅速,只有6-12月的生存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早期病变对放疗敏感,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明显改善其预后,目前治愈率可达70%以上。因此,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接受规范的放化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鼻腔,常侵犯鼻甲、鼻中隔和鼻翼皮肤。临床症状包括鼻塞、流涕、血涕或鼻衄、咽痛、吞咽不适等,易被误诊为“感冒”、“鼻炎”、“鼻中隔偏曲”或咽炎等。中线部位破坏是其突出的面部特征,如鼻中隔穿孔、硬腭穿孔、面部皮肤受累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等不适,临床称其为“B症状”。由于肿瘤细胞常侵犯小血管,导致肿瘤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部分患者反复活检均报告为“慢性炎症组织”,临床易误诊,需要多次取材,才能确诊为本病。 明确病理诊断是治疗前准备的第一步,还需要进行系统检查以明确临床分期,明确疾病的侵犯范围,根据病期早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预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治疗前分期检查包括: 1、鼻腔、鼻咽部磁共振; 2、纵膈,腹部及盆腔增强CT; 3、全身浅表淋巴结B超探查; 4、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查; 5、乙肝病毒和拷贝数检查; 6、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检测; 7、骨髓穿刺等;对于经费充裕的患者,强烈推荐全身PET-CT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明确疾病范围,判断临床分期。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需要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多数淋巴瘤以化疗为主的治疗原则不同,该淋巴瘤单纯化疗效果很差,放射治疗必不可少。鼻腔NK/T 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剂量为50-60Gy(25-30次),多数患者能够取得完全缓解,得到根治。新的放射治疗技术---调强放射治疗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并发症。我中心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接受单纯放射治疗的患者鼻腔缘分肿瘤常能获得良好的控制,但远处转移发生率较高,因此,合理的化疗仍有必要。目前对于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提倡放化疗联合的治疗方案。“CHOP”方案是很多淋巴瘤化疗的经典方案,但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不敏感,在我科已弃用。目前,我科室多选用采用“培门冬酶+大剂量甲氨蝶呤+地塞米松”的化疗方案,该方案在国内外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我科室的研究也显示其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方案。对于不能耐受大剂量甲氨蝶呤或者培门冬酶过敏的患者,我们采用GDP(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方案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由于我科同时开展放疗和化疗,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患者化疗和放疗的顺序,更好地发挥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优点,获得了70%的治愈率。因此,一旦确诊NK/T细胞淋巴瘤,一定要树立信心,尽快接受规范合理的放化疗。
作者: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附属协和医院 阅读量: 56181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