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失眠
挂号科室: 失眠
发病部位:头部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
相关检查:脑电图、CT、MRI检查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安定、氟安定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针灸可以治疗顽固性失眠吗
31827次播放66次点赞
顽固性失眠针灸后注意什么
33927次播放417次点赞
顽固性失眠是什么疾病
29087次播放16次点赞
顽固性失眠针灸治疗效果好吗
49762次播放249次点赞
顽固性失眠症能治好吗
20177次播放187次点赞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管用吗
58713次播放230次点赞
顽固性失眠怎么治疗
89940次播放361次点赞
什么是顽固性失眠?
93799次播放23次点赞
常常在门诊见到一些镇静药如安眠药成瘾的患者,他们为自己停不了药而痛苦。还有很多初次就诊的病人,反复的询问:这种药是不是会有依赖啊?会不会成瘾呢?表达自己对使用某些安眠药和抗焦虑药成瘾的极度担心。 安眠药成瘾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病人服用一些安眠药后,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感觉到药物的效果降低,常常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增加药物剂量试图改善睡眠:从一片,到两片,最后增加药物剂量到10片,20片或者更多。患者一旦减少药物,减少剂量,或者停止服用药物,就会感到失眠加重,常常表现为彻夜不眠,十分痛苦,并且心情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容易激惹;头疼,全身乏力,全身酸疼,厌食,出汗,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心慌,甚至抽搐。严重的会出现癫痫大发作、高热谵妄。这些戒断症状和撤药反应,病人痛苦不堪,怎么办呢! 总之,因人而宜,分别对待,恰当处理,安眠药成瘾是可以停药,或者是可以提前预防避免的。希望这些方法对安眠药成瘾的病人有帮助。 第一种方法: 逐渐减量。对这些药物,可以分次逐渐减少服用的剂量。每次少量的减少,比如每次减少1/4片,半片。减量后观察半个月到一个月。没有大的问题再继续减量、减量直至停药。可能需要3个月、半年或者更长时间,逐渐减少,直至停药,把药物减完。可以避免出现戒断症状和撤退药物反应。这是第一种停药方法。 第二种方法: 替代减药。用一些能够改善睡眠又比较好停服的抗抑郁药物比如曲唑铜等,逐渐替代原有的药物。然后再逐渐减少停用这些抗抑郁药物,最终达到安眠药停药的目的。这是第二种停药的方法。 第三很重要: 上述两种方法,最好配合自我调节,转移注意力。如爬山,游泳,打球,体育锻炼,旅游等,加大运动量,可以有效的对抗戒断反应,减轻停药过程中的痛苦。 第四预防为主: 其一,不使用很容易成瘾的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如司可巴比妥,戊巴比妥。其二,尽量的少用那些可能导致依赖的抗焦虑镇静催眠药,比如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尤其是这些药物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应当避免。要尽量选择使用其他一些容易停用的、戒断反应轻的药物,比如阿普唑仑。这也是避免出现安眠药依赖的好办法。
作者:范大庆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 阅读量: 92662
作为一名精神科大夫,用药物治疗失眠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的确有许多患者恢复了良好的睡眠,再也不用吃药了。但是面对一些治疗不好的病人,或带着氯硝西泮、奥氮平、米氮平辗转找到我的病人,我不得不再次去思考,如果当初我们的药物再温柔一点,病人的心理问题能够早一点得到解决,现在的治疗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失眠,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它背后常隐藏着很深的心理问题。目前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有很多流派,而每一个流派的方法并不能去解释或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因此真正用单一的心理治疗手段去应用于临床并不切实可行。这就是如今心理治疗在不断整合的原因,在临床上,应用心理学的基础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如失眠,经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简单的心理咨询就能够让患者重拾美梦。 了解失眠的真正病因,放下内心的包袱。 生活事件在精神科是不可小视的,往往一些精神疾病的产生与生活事件有很大的关系。而心理学上经常用到心理冲突一词,用在失眠患者身上,似乎更加准确。很多患者一方面强调我没有遇到什么事,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放不下。如一女子,夫有外遇并在外生养一子,虽已和好,但失眠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哪位女人能够允许丈夫婚内与他人生子,而自己能够放下呢?还有一老妇,女儿和儿子均婚姻失败而离异,至此失眠求治,虽对医生反复强调,“我不去管他们,现在离婚的多得很,我只想把自己睡眠看好。”我不禁要问,你心里的包袱真的放下了吗?作为医生,其实并不能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病人的心理冲突,但是有些心理冲突一旦被脱去伪装,暴露出来之后,也许就弱化了许多。如一退休老师,因为好心将自己的多年的积蓄5万元借给了一位多年好友,因对方无力归还,出现失眠。频繁就医,却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而羞于启耻此事,被医生问出之后,一周后睡眠就有明显改善。自嘲说,“5万元又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却花费数万元看病,看来我还是把钱看得太重了。” 了解睡眠的自然过程,减少对睡眠的干扰。 睡眠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那种能连续上网29小时猝然而死的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与狂热,让其欲罢不能吧。然而,过分强调睡眠重要性的人,往往会为了睡眠而睡眠。一旦超过上床时间或者睡眠的量不够就想到了因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越想睡越睡不着”是许多失眠患者共同的声音。其实是睡眠是人的一个生理过程,和人体的出汗、以及跳动一样都不会受人的大脑的指挥。而当我们“想睡”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在干扰睡眠了。“越睡不着越想睡”使这种干扰越来越强烈,加上病人既往失眠的体验而使人变得焦虑起来,最后变成了“不上床想睡,上了床就清醒了。”那如何减少大脑对睡眠的干扰呢?一般来说,如果你能做到放松、转移注意、顺其自然,睡眠可能就不期而至了。放松是紧张的反义词,而紧张是很多失眠患者并不能意识的一个问题。人经过一天的劳作,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时候特别需要通过睡眠来放松,而一旦失眠,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会加重这种紧张状态。因此对于失眠的人来说,主动的放松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放松也是心理治疗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失眠的人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会一种放松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想像松驰训练法。患者可以想像自己躺在草原上,整个人非常舒适,很远很远处有洁白的羊群,天空非常非常的蓝,只有几朵白云在飘荡,有一种感觉不到的微风在自己身边吹来吹去。然后将自己的意念集中于头部,每一根头发开始,自然的垂落;紧绷的整个头皮一块一块地松驰,一点重量也没有。(将自己的每一个部位都想到,想像他们失去了重力)。整个过程一般10-15分钟,最好能够伴有舒缓的呼吸。要据自己的情况,可能重复上述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性质,排除药源性失眠。 失眠患者对药物的担心要超出正常人,这不仅缘于药物本身,也来自于周围人的共识,包括大部分的医生。镇静催眠药的发展有几个过程,最早普遍使用有肯定作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和醛类,不可否认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所以临床上几乎不用来治疗失眠症了。安定类药物的出现,耐受性和成瘾已经大大减少,特别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安定类药物也已经克服了普通安定(地西泮)的弱点,病人出现的成瘾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得以广泛使用。近年来,非苯二氮卓类(非安定类)的药物大量研发,安定类本身固有的一些副作用如肌松、减慢心率、抑制呼吸等也大大的减少。但是大多数人对镇静催眠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早的时候,以致于对药物的恐惧有增无减。这与我们医生的宣传不无关系。在临床上,除了使用镇静催眠药来治疗失眠症以外,有时候我们还可能利用某些抗抑郁剂和抗精神病药物拥有镇静、嗜睡的副作用来治疗一些严重的失眠患者。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较强,能够立竿见影,现在很受一部分医生的欢迎。窃以为,还是少用为好,除非病人本身拥有精神症状或情绪异常。现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一些中成药,由于作用较弱,恐怕很难作为一线用药。而有些医生和患者刻意去追求这类药物治疗,恐怕还是对前述药物的一种误解或其他因素吧。 了解病人的应对机制,重塑良好的性格。 以上的道理很浅显,但做起来却很难。这也是很多病人无法取得良好疗效的原因吧。因此,单纯使用这些支持性心理治疗还不够。作为医生,有必要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患者找出自己对心理冲突的应对机制,让患者自己发现这种机制存在的缺陷,激发其自身能量,努力去重塑良好的性格。如果病人或医生决定使用心理治疗去改变病人一些潜在的东西,恐怕双方都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了。 当然,如果病人系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的睡眠的障碍,最好能够先进行明确诊断,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去解决原发病。不过,以上的方法对失眠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最后,想起了一句话:“心灵的事,要慢慢来。”
作者:夏仲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阅读量: 32728
失眠古称"不寐",是指经常性睡眠减少而言,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不能入睡,甚至彻夜不眠的一种病证。失眠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诸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的相对平衡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发病。由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由内伤引起者,多因暴受惊恐,七情所伤,思虑用脑过度,耗伤心脾,或因禀赋不足,房劳久病,年迈体虚等,以致心虚胆怯,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扰心及胃气不和,均能引起失眠。临床上凡以睡眠经常性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不能人睡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均可诊断为失眠。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主要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并且主要是抑制功能减弱,相应地引起兴奋功能增强。 中医临床上凡是辨证属于气血不足,肝肾阴亏,虚火上扰,热扰神明者,均可选用调气养神汤治疗。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生地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0.5克拌茯神。 失眠以气虚为主者,可加炒枣仁、黄芪以益气安神;血虚彰甚,可加熟地、丹参、阿胶以养血安神;失眠较重,加合欢皮柏子仁、珍珠母以养心安神;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盗汨者,加麻黄根、浮小麦;头晕耳鸣,加磁石、枸杞子。
作者:沈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阅读量: 71108
每周一的睡眠专家门诊,总有患者这样问我:“医生,我是不是顽固性失眠”? 让我们先在百度上搜一下,什么是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失眠往往由于心理因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日间疲倦感,夜晚越想尽快入睡越难以入睡,加重心理冲突,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过度担心,自觉痛苦更导致失眠,形成恶性循环。这可以说是顽固性失眠的经典的定义,那么在临床上顽固性失眠是不是真的很顽固呢? 其实,真正的顽固性失眠非常少。那种被高度渲染的长时间不睡觉,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的病例,临床上是非常少见的。曾经被电视台广泛报道的河南省有一个叫李占英的女人,四十年不睡觉,半夜起来干农活,后来被科学证实,她只是睡眠形式的改变,一般人晚上睡觉,而她却并不分时间场合,这种零星的睡觉加起来甚至超过了一个睡眠好的人。 首先,我们要了解,睡眠是受体内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当一个人疲乏的时候,植物神经系统会自动调节,让人入睡。高级神经中枢有时候可以强制自己不进入睡眠状态,但是这种强制作用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就好象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自己心跳、出汗一样。在战争年代,一个战士在行军时,或者在炮火轰炸时他照样可以达到睡眠状态。失眠患者往往都有“想入睡但难以入睡”的经历,其实这就是用自己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和自己的植物神经对抗,其实起到了不让自己睡觉的反作用。 其次,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预期焦虑。为一种没有发生的事情紧张、担心、痛苦,以至内心惶惶,我们称之为预期焦虑。比如说考试,考试前大多数人都会有点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以至喝水、上厕所等。适当的焦虑其实对此有点好处,可以让人保持一种好的思维敏捷的状态。一旦事情发生了,这种焦虑也就消失了。在睡眠障碍中,这种预期焦虑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很多失眠的患者真正痛苦的不是在床上,而是在睡觉前。每当夜幕降临时,这些人就开始考虑,“我今晚睡不着怎么办?”“要不要吃药?”“吃多少?”这种过分的担心和焦虑,只能强化了自己是一个失眠患者。所以行内有一句话,“焦虑是睡眠的杀手”。当然有一些失眠患者,可能会由于“焦虑症”引起来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再次,我们要了解,药物对睡眠的辅助作用。最早治疗失眠,我们采用的是巴比妥类,这类药物虽然效果不错,但其强烈的成瘾性,已经不用来治疗失眠了。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安定类,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由于其效果更好,成瘾性小,因而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苯二氮艹卓类的嗜睡、宿醉(第二天起来的时候觉得没力气,象醉酒刚醒一样)等副作用,很多失眠患者还是难以接受。目前已经有非苯二氮艹卓类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虽然说明书上同样有各式各样的副作用,但在常规剂量治疗失眠的情况下,其药物副反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我常常和病人说,这种药物就像家里的煤气灶,它只是起到了点火的作用,它唤来的就是你真正的睡眠。 最后,根据以上观点,我给失眠患者几点建议。第一,正确认识睡眠。睡眠的好坏不是人为可以干预的,有时候考虑过多,会适得其反。通常一些睡眠专家或教科书上介绍的,要注意睡眠卫生,那是对睡眠好的人说的。如果你已有睡眠障碍,而又照此去做,可能会让你过度地去关注,结果只能强化你“睡眠不好”。佛说“随缘”,才是一种好的心态。第二,相信医生,相信药物,“信则灵”。虽然我们的理想是“婴儿般的睡眠”,但药物睡眠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如果你已经存在睡眠障碍,不妨接受这种药物睡眠方式,只有真正地接受了,才有可能摆脱睡眠的烦恼。有朝一日,你可能没有药物照样能睡着了。我们不主张病人对药物说明书字斟句酌,能开药物处方的医生是要经过很多年专业学习的,不是一张说明书就能看好病、会用药的。第三,积极地面对生活,化解一切心理因素。世界会随着你的善良、平等、清净、包容,而变得美丽无比。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几点,你再来问,你是不是顽固性失眠呢?当然,引起睡眠障碍的疾病和原因很多,失眠只是一个继发性的症状,我在以后的篇幅里会讲到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作者:夏仲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阅读量: 11337
失眠是一种普遍的睡眠障碍。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环境变化、服用药物、精神情感、躯体疾病因素等都可导致失眠。其中顽固性失眠与上段颈椎错位和椎旁软组织损伤有关。 【解剖生理】 一般认为,觉醒――睡眠中枢在视丘下部,视丘后下部有促进系统的中枢,视丘前下部有抑制系统的中枢,由于两者的影响,形成了觉醒和睡眠的节律。丘脑下部是由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脉供血,因而椎动脉的供血障碍可影响丘脑下部的生理功能。 【发病机理】 1、在第1、2或3、4颈椎横突水平有颈上交感神经节,颈上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一方面随椎动脉走行而走行,另一方面进入颈神经,也进入脑膜返支入椎管后支配脊膜、后纵韧带、椎间关节、关节囊。 2、当C1-3错位由直立或坐位改为卧姿时,上颈段受力点骤然改变,使颈上交感神经节受刺激而兴奋,引至失眠。 【症状特点】 由上段颈椎错位和周围软组织损伤所导致失眠的特点:患者坐车或取坐位时有睡意或可入睡,平卧则难以入睡或是易醒梦多。 【治疗原则】 1、舒筋:针刀松解、局部熨疗、按摩推拿等。 2、正骨:手法纠正颈椎1-4移位。 3、通脉:益气养血。
作者:周学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51753
失眠的分类中,顽固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病,而且与继发性失眠相比,它的治疗难度更大。顽固性失眠往往由于心理因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及维持睡眠困难,日间疲倦感,夜晚越想尽快入睡越难以入睡,加重心理冲突,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不稳、过度担心,自觉痛苦更导致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失眠作为一种症状,相当多见,我国学者推测,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其实失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症状,如果是顽固性、长期性的失眠,80%都可能是焦虑症引起。一些心理学研究发现,顽固性失眠主要是由于失眠者入睡前对入睡、睡眠质量、睡眠时声音干扰、早醒等现象的过敏情绪反应和过度的焦虑、紧张情绪而引发的。根据临床资料显示,97%的顽固性失眠是焦虑性失眠和抑郁性失眠。焦虑往往是男人失眠的第一原因;而抑郁往往是女人失眠的第一原因。男人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事业、责任和竞争压力;女人抑郁往往发病于青春期、孕产期和更年期。 有焦虑、抑郁倾向的失眠患者,一定要把失眠看成是焦虑、抑郁症的一个症状,进行系统地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抑郁症状一减轻,睡眠自然就会好转。单纯依靠安眠药控制失眠,不仅不能有效地消除失眠,而且使患者本身不很严重的焦虑、抑郁倾向发展成为痛苦的焦虑症。 消除顽固性失眠的有效方法,不是控制而是治疗;治疗失眠的正道,不但要对症下药,还要清除病因,中医的很多名方经方都对失眠有很好的效果,结合西医的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如果你能从源头解决失眠问题,不需要依赖安眠药。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刘叶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阅读量: 60624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