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别名:心理障碍疾病)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精神科

发病部位:精神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心理障碍

相关疾病: 心理障碍 学生心理问题 家庭心理问题

相关检查:心理方面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精神病视频

更多>

精神病文章

更多>

安非他命是什么药品

安非他命是一种精神类药物,其化学成份是硫酸苯丙胺,可用盐酸麻黄素进行合成,可以暂时性兴奋中枢神经,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哮喘、嗜睡症、多动症等疾病。安非他命属于国家管制类药物,存在一定的毒性和成瘾性,不可长期服用,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购买服用。如果患者长期或是大量服用安非他命,可能会对该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还可能会中毒。1、全身症状:轻度中毒的患者,可能会有头疼、高烧、盗汗,以及食欲明显减退甚至消失等症状;2、精神症状:中毒较为严重的患者,除以上轻度中毒症状外,还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比如被害妄想症、幻听、多疑等;3、戒断反应:如果患者突然停止服用安非他命,还可能会出现情绪烦躁、易怒、不安、颤抖、忧虑等症状;4、其他:长期大量服用安非他命还会使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受到一些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增加、心肌梗塞、生长抑制等情况。由于安非他命可以刺激中枢神经,且存在一定的毒性、成瘾性,部分人群应禁用安非他命,比如高血压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青光眼患者、药物成瘾史患者等。此外,孕妇、老人、儿童以及肝肾疾病患者也应慎用本药。

作者:刘朝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阅读量: 8243

经常梦魇是精神病的前兆吗

梦魇也称为梦魇发作,是指人在睡眠时做噩梦,由于梦境体验不佳,人会突然觉醒或者无法从噩梦中醒来,觉醒后一般可以回忆起噩梦相关内容。通常情况下,经常梦魇不是精神病的前兆,若个体除经常梦魇外,不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则考虑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较小。1、日常生活因素:经常梦魇多考虑是由于学习、工作压力过大,或近期出现过重大事件,使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睡眠时精神无法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因为睡前听恐怖故事或者睡眠姿势不佳,均可诱发梦魇发作,但一般不会经常发作。通常经过休息、放松心态、调节心情得到改善,也可在睡眠时听首轻音乐、喝杯热牛奶、洗温水澡等方式缓解疲劳,改善症状,白天也可以适当进行跑步、游泳、爬山等运动,均可改善心情,减少梦魇发作频率;2、精神障碍因素:在临床研究中,梦魇发作与一些精神疾病也有关系,梦魇人群出现焦虑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还会伴有其它异常状况,如焦虑、抑郁、暴躁等,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此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给予心理治疗或联合药物干预治疗;3、缺乏B族维生素:有些人群经常出现梦魇,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引起的一种特殊症状,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时,可导致人体出现乏力、精神困倦、失眠多梦的情况,就会经常出现梦魇发作。一般到医院通过抽血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B族维生素缺乏,明确存在这种情况后,可以遵医嘱通过药物补充,常见药物有复合维生素B,也可以根据自己所缺乏的类型,补充叶酸、维生素B1片等。同时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偏食、挑食,多吃水果、蔬菜以及肉、蛋、奶,都可以补充;4、药物因素:如果本身存在一些疾病,存在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药物的人群,也可能出现经常梦魇发作的情况。此时建议及时联系自己医生,询问是否是由于药物因素导致,以及是否需要继续服药,还是寻找其它药物替代治疗。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5738

经常说梦话是精神病吗

经常说梦话与精神病无明确的关联,可能与心理、疾病等因素有关。经常说梦话一般是精神压力过大、紧张、疾病或是睡眠障碍有关;偶尔说梦话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不用特殊处理。1、心理因素: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过于兴奋的人群,在夜晚睡觉时,大脑就会将白天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形成梦,致使夜间睡觉时说梦话。这类人群应当尽量放松心情,临睡前可以洗热水澡、泡脚等,不要想过多的事情,以缓解自身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多数人脱离情绪的影响后,经常说梦话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改善;2、疾病因素:既往确诊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也可以表现为经常说梦话,需要遵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积极的控制病情。另外,儿童神经官能症、夜惊症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会经常说梦话。儿童神经官能症可能与长期的精神紧张有关,需要父母的配合,慢慢开导孩子。夜惊症可能与遗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关,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消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控制体重、改善睡姿、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鼻腔手术等方法治疗,病情控制后,经常说梦话的现象可逐渐消失。上述因素均可能导致经常说梦话,精神病也是原因之一,但单凭经常说梦话这一点无法确诊为精神病。精神病的确诊需要了解个人的成长情况、是否有家族病史、既往患有的疾病、头部是否受过伤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检查,包括精神、血液、影像学等检查及量表测试,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精神疾病,以上检查如有异常,才可以怀疑患有精神病。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898

总是忍不住笑是精神病吗

总是忍不住笑不一定是精神病,部分人群可能仅仅是因为近期情绪比较亢奋所致。但若在比较严肃、庄重等不适宜笑的场合,持续出现忍不住笑的症状,怀疑有可能与轻度狂躁症、精神病等疾病因素相关,建议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治疗:1、轻度狂躁症:内分泌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轻度狂躁症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总是忍不住笑、自觉精力充沛、日常说话量增加等各种情感高涨的症状。未经控制的轻度狂躁症会逐渐发展为精神病,因此建议有上述情况的人群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2、精神病:精神病在临床上也称为精神障碍,发病人群不仅会忍不住笑,还会同时伴有幻觉、错觉、认知能力下降、情感障碍等多种精神障碍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自残倾向或者攻击行为;3、其他:总是忍不住笑也可能是一种强笑表现,虽然此类人群意识清晰、逻辑思维能力正常,但是也会经常出现无法克制的大笑,常见于帕金森、脑外伤、脑肿瘤、脑动脉硬化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人群。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激素分泌比较旺盛的人群,也可能会出现总是忍不住笑的症状。如果是由于精神类疾病造成的总是忍不住笑,临床首选抗精神类药物,辅以心理疏导进行治疗。如果是存在某些器质性疾病造成,建议针对原发疾病积极处理,从而缓解症状。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8009

精神病最佳治疗时间

精神病的最佳治疗时间当然是越早越好,开始出现症状或者一经确诊就需要立刻开始治疗。但是精神病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些是有不同的进展阶段,有些则会突然发病,所以在治疗时间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1、如果是心理疾病引起的精神病,仅限于心理障碍造成的精神病,在疾病的早期也就是在心理障碍时治疗,便是治疗的最佳时间,可以通过一些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等方法进行治疗;2、若是精神疾病,像强迫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恐惧症等,这些疾病往往具有潜伏期,难以发现,因此它们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在首次发作期间,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等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心理治疗;3、若是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在疾病最开始以及病情稳定的阶段,同样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等为主要治疗方法,辅以心理治疗;4、一些遗传性的精神疾病或大脑损伤造成的不可治愈性精神疾病,如遗传性精神分裂症,脑损伤造成的癫痫等,这种情况也需在首次发病就开始治疗,但即使在最佳治疗时间开始治疗,仍需要长期或者终身治疗,可以根据病情的发作时间或发作程度,积极对症治疗。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424

被害妄想症的治愈方法

被害妄想症是精神障碍的症状之一,顾名思义患者存在思维混乱,常会以为有人加害自己或自己随时会收到伤害,可伴有情绪低落、错误认知、悲观失望等典型表现,由于该疾病具有持续发作的特点,治愈的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也并无特定的治愈方案。但患者也无需过于担心,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方式来干预病情,同时患者配合度较高,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一、药物治疗:1、抗精神病药物: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恐惧为别人所害的错误认知中,病态的思维会越来越严重,为避免出现抑郁、自杀等后果,患者需要及时就诊,遵医嘱服用利培酮、帕利哌酮、氨磺必利等药物来缓解紧张、恐惧的情绪;2、镇静药物:被害妄想症的患者在情绪上往往波动较大,且在暴躁易怒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自己以及他人造成伤害,故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镇静治疗,临床上多用苯巴比妥等药物。二、心理治疗: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从而达到辅助病情恢复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心理治疗主要是医生从患者的主观情绪出发,为患者提供安慰、理解、陪伴,并指导其家人正确引导患者的情绪,切勿施加压力,最终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减轻心理的不安、多疑。虽然上述方式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但是具体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人差异性,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程发展、心理接受情况,因此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此外,若患者是由于器质性疾病,常见有阿尔兹海默症等引发的被害妄想症,还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5938

精神病问答

更多>

精神病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精神病 推荐专家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精神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曲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情绪障碍、焦虑症、神经症、心身疾病、应激相关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 展开
个人擅长: 情绪障碍、焦虑症、神经症、心身疾病、应激相关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