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别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发病部位:手/足
多发人群:儿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有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发热、疱疹
相关检查:血生化检查、C-反应蛋白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小儿化毒散、复方锌布颗粒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手足口先长哪里
36611次播放329次点赞
手足口诊断标准
44168次播放20次点赞
手足口好发年龄
27859次播放233次点赞
手足口怎么传播
37606次播放468次点赞
手足口怎么检查
33812次播放216次点赞
手足口怎样预防
20818次播放192次点赞
手足口是要疙瘩全部出完才会好吗
33807次播放490次点赞
手足口嗜睡是怎么回事
45161次播放140次点赞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儿因反复发热伴有双手、双脚、臀部出现较多水疱,且伴有呕吐而前来就诊。入院后对患儿进行检查,发现咽喉部充血,其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双肺呼吸音粗,同时伴有腹胀。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后,退烧,同时咳嗽、咳痰、腹泻症状消失,最终痊愈出院。【基本信息】男、2岁【疾病类型】手足口病【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5月【治疗方案】静脉注射药物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口服药物治疗(维生素B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酸氨基酚口服溶液)+外用药物治疗(康复新液、小儿化毒散)【治疗周期】4天【治疗效果】痊愈出院一、初次面诊患儿因发热入院,主诉3天前突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8℃,同时患儿胃口特别差,进食的时候哭闹不安、流口水,手、脚、屁股上出现较多小水疱疹,偶尔会流鼻涕,在此期间呕吐了2次。给予退烧药治疗后发热减退,但是后续又继续发热。同时,患儿出现抽搐的现象,伴随双眼凝视、牙齿咬紧、口吐白沫,呼之不应,随即给予患儿吸氧处理。待患儿清醒后,家长立刻来到我院就诊。立即给予患儿查体,可见患儿除手、脚、屁股等部位出现水疱外,其口内颊黏膜、软腭、舌缘及唇内侧也有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以手足口病收入院治疗。二、治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为患儿行进一步检查,发现患儿咽喉部充血,双肺呼吸音比较粗,未闻及啰音,心率较高,可达125次/分。为患儿行血清学检查,可见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患儿同时伴有腹胀,肠鸣音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由于患儿吃东西时哭闹不安,同时有流口水的现象,检查时发现患儿的口腔内疱疹比较明显,尿量少,已经出现了脱水的表现,家长非常担心。对家长进行安抚,并及时给予患儿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液治疗。对于患儿的发烧情况,给患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酸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治疗。由于患儿口腔内存在疱疹,因此给予患儿使用小儿化毒散外涂,并使用康复新液漱口,以促进患儿口腔部的黏膜康复,同时给患儿补充维生素B2片。告知患儿家长,手足口病主要是要对症治疗为主,家长要给患儿做好卫生护理,防止皮肤继发感染,并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适量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加患儿体内维生素含量。三、治疗效果经过药物治疗1天后,患儿退烧,无发热,有轻微咳嗽和咳痰,腹泻症状消失,精神已经缓解,小便正常。同时神志恢复,但咽喉部仍有部分充血。继续应用药物治疗3天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精神恢复正常,神志清楚,但咽喉部还有稍微充血,咽壁未见疱疹,进行检查发现患儿双肺未闻及啰音,同时腹部较软,双手、双脚、屁股上的疱疹大部分都已经结痂,同时也没有渗液,患儿病情好转,予以办理出院。四、注意事项经过治疗,患儿已经退烧,同时咳嗽、咳痰、腹泻症状消失,进行检查发现患儿双肺未闻及啰音,双手、双脚、屁股上的疱疹大部分都已经结痂,同时也没有渗液,患儿的病情好转,我很是为患儿感到高兴。患儿出院后,应该保证休息,同时要多饮水,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所进食的食物不宜过凉,也不能过烫,要禁食辛辣、刺激、冰冷的食物,以防止刺激患儿的口腔。同时,患儿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再次复发。五、个人感悟手足口病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特别是比较小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手和脚、口腔、臀部黏膜有斑丘疹和疱疹,可以通过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染。本病例患儿因手足口病导致发烧,伴有手、脚、臀部的小水疱疹等症状,但好在经过治疗之后,患儿已经退烧,咳嗽、咳痰、腹泻症状消失,同时双脚、双手、臀部的疱疹大部分都已经结痂,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生活中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情况,如果发生特殊情况,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切不可耽误病情。
作者:晁占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3522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文提到的是一位2岁的女患儿,突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8.5℃,同时家长发现在患儿的手掌、足底以及口腔的上颚和咽后壁可出现了很多疱疹,患儿口腔疼痛、哭闹、不敢吃东西。通过患儿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诊断患儿为手足口病,通过隔离加退热、抗疱疹及抗病毒的药物治疗,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且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基本信息】女、2岁【疾病类型】手足口病【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5月【治疗方案】退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疱疹治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抗病毒治疗(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周期】居家隔离治疗7天【治疗效果】病情得到控制,疱疹及发热完全消退一、初次面诊一位家长带着2岁大的患儿来就诊,患儿颜面潮红、哭闹,通过询问病史,得知患儿反复发热1天多,精神欠佳,体温最高可达38.5℃,今天发现患儿的手掌、足底以及口腔里出现了很多疱疹,同时伴有口腔疼痛、哭闹、不敢吃东西来就诊。之前以为就是感冒了,所以自行给患儿吃了氨酚黄那敏颗粒1天,同时发热时口服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数次,今天睡醒发现患儿出现疱疹。初步怀疑是发热伴有手足口疱疹=手足口病,再次询问病史,家长告知患儿周围接触的孩子也有类似症状,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后发现患儿的手掌、足底以及口腔上颚、咽后壁有疱疹。仔细询问了患儿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药物及食物过敏史、疫苗接种史,并完善了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检查,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正常,C-反应蛋白(CRP)轻度升高。根据患儿的接触史、症状和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手足口病。二、治疗经过患儿确定为手足口病后,主要需进行隔离、对症治疗,但由于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患儿高热可以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处理,可以口腔喷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口腔内疱疹,另外同时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并详细告知家长手足口病是柯萨奇病毒或EV71病毒感染的一种传染病,轻症可以自愈,通常病程约1周就可以消退。但回家后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家里共同居住的人群或其他孩子,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嗜睡、精神萎靡、昏睡、昏迷、抽搐发作需立即到医院急诊救治。三、治疗效果患儿经过退热以及抗疱疹、抗病毒治疗后3天退热,并且疼痛的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可适量进食,精神状态也恢复。由于患儿的病情属于轻症,所以不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很少会出现后遗症,手足部位的疱疹也不会遗留瘢痕,在精神状态的逐渐恢复下,免疫力也会逐渐恢复。电话回访时家属表示患儿的疱疹在第7天时已经完全消退,且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四、注意事项患儿病情得到控制,疱疹、发热消退,我为患儿及其家长感到十分高兴。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手足口病轻症可自愈,但是期间反复高热会让患儿感觉非常不适,家长在居家观察期间需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保证患儿免疫处于最佳状态;2、同时患儿发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及药物退热相结合的方式退热,物理降温如温水浴、贴退热贴等,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嗜睡、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时,要立即到医院急诊救治;3、如果患儿不敢进食,家长要注意鼓励患儿进食,以清淡、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尽量少吃咸的、热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饮食,以免加重口腔疼痛。还要注意多饮水,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有助于口腔疱疹的恢复。给患儿选择舒适柔软的被褥及衣物,并注意清洁。五、个人感悟通过本文病例需要提醒大家,手足口病初期未出现疱疹时很难直接确诊,需要排除其他疾病之后,详细询问是否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才会考虑有无手足口病的可能。而确诊手足口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传染病接触史来诊断,仅少数病人需要进行柯萨奇病毒及EV71病毒检测病毒学,如免疫异常、表现不典型、症状严重者。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轻症是自限性疾病,所以对于病情轻的患儿一般无需进行特殊抗病毒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少数手足口病可引发严重症状,可能合并多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出现手足口疱疹并伴有发热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效治疗。
作者:张玉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阅读量: 4638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文提到的是一位3岁患儿,最近突然发热,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无明显改善,随即发现在口腔里还有手心、脚底出现红色的散在皮疹,结合目前的季节、病情特点以及检查,诊断为手足口病,为患儿开具口服以及外用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基本信息】男、3岁【疾病类型】手足口病【就诊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3月【治疗方案】隔离+局部口腔喷雾(开喉剑喷雾剂)+炉甘石洗剂+清热解毒(抗病毒颗粒)【治疗周期】居家观察并治疗7天,14天后门诊随访【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明显消退,各项症状明显改善一、初次面诊下午发热门诊来了一位患儿,患儿持续发烧已经有3天了,之前去当地医院验血没有明显异常,现场医生开具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但没有明显的改善。今天患儿身上出现了皮疹,手心脚底都能够见到散在的红疹,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咽喉部位以及口腔黏膜中也可见到散在的红色疱疹。结合目前的季节,进一步询问了最近几天患儿的活动情况,患儿家长告知发烧前1天去小区的花园玩耍,接触了其他生病的小朋友,第2天就发热了。本次就诊的血常规提示病毒性感染,所以结合目前的季节、接触史、验血报告以及皮疹特点考虑诊断为手足口病。二、治疗经过结合患者病史以及辅助检查,诊断患儿的手足口病属于普通型轻症,除了发热外,其他精神状态、饮食、活力各方面都很正常,也没有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或者呼吸改变等并发症的特点。手足口病本质上就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皮肤改变,理论上来说能够自行缓解,但使用一些局部药物可以促进症状的恢复,所以给患儿开具局部口腔喷雾(开喉剑喷雾剂),作用于口腔咽喉部的疱疹,配合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抗病毒颗粒)协助退热,同时使用炉甘石洗剂冲洗皮疹部位,减轻皮疹瘙痒的症状,并嘱患儿及家属回家后隔离治疗7天,2周后来门诊随诊复查。三、治疗效果患儿于2周后再次来到门诊就诊,患儿家长告知,用药后患儿的体温2-3天很快降到正常,自始至终精神状态及胃口都比较好,皮疹基本在7天左右便慢慢退掉,目前基本只有淡淡的皮肤印记,已经看不到明显凸出来的丘疹。患儿的精神面貌也恢复,胃口也增加了,晚上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四、注意事项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感到很高兴,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手足口病是一类传染性疾病,患儿回到家后需进行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并注意饭前、饭后洗手,做好手部卫生。并且要积极刷牙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有利于口腔疱疹的恢复;2、对患儿的玩具、衣服、被褥及时消毒清洗,并更换比较柔软的被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3、要保证家中的空气流通,以免交叉感染;4、治疗期间多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避免加重口腔症状;5、患儿康复后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五、个人感悟通过这个病例提醒家长们,春季是各种呼吸道、消化道或者皮肤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幼儿的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进入幼儿园以后处于群体环境中,确实容易接触到各种感染性疾病。 对于季节性的传染病来说,预防的意义更大,一定要监督孩子平时做好个人防护,做好手卫生,保持饮食清洁,有条件的尽可能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如果学校里有生病的其他同学,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密切接触。一旦患儿出现病情症状,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尽早确诊并确定轻症或重症,及时开展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患儿家长还需加强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了解,以免出现病情时候过于紧张。
作者:朱若尘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阅读量: 3247
宝宝脚上长白色米粒,可能原因是手足口病、跖疣、脚气病、荨麻疹、湿疹等,建议家长带宝宝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不建议家长自己购买药物后给宝宝使用,以免用药不当使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且可能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手足口病:本病是好发于儿童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儿童在免疫力低的情况下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或物品后可能感染发病,初起出现发热症状和红色小疙瘩,然后出现手、足、口、臀部的小水疱,表现周围为淡红色而中央为白色小水疱,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自愈,可以口服抗病毒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或者蓝芩口服液进行抗病毒治疗,皮肤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若患儿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高烧不退等症状时,要及时告知医生,以免患儿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情况;2、跖疣:跖疣属于一种寻常疣,多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多在宝宝足跟、跖骨头或趾间受压处发生,初起为米粒状的白色小丘疹,缓慢增长后可表现为表面角化、粗糙不平,药物治疗较慢,多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疗法;3、脚气病:本病为真菌感染所引起,可能是由于宝宝缺少维生素B1,或者被有脚气病的大人传染,开始为白色小丘疹、小水疱,伴有明显的皮肤瘙痒症状,确诊后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B1以及外用抗真菌药进行治疗,如硝酸舍他康唑乳膏等,病情严重时可以口服抗真菌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平时给宝宝选择透气性比较好的鞋子,鞋子要经常放在太阳下晒,达到杀菌作用,注意不要让宝宝穿大人的鞋子;4、荨麻疹:主要是宝宝接触皮毛、花粉、食物等过敏物质,出现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在皮肤、黏膜上出现的局限性水肿样团块,刚开始时或轻者可能在皮肤出现白色小丘疹,严重时会出现全身不适症状。荨麻疹的患儿需要及时脱离过敏原,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或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进行治疗,也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同时可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抗炎治疗;5、湿疹: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宝宝在接触过敏物质或者鞋袜潮湿时可以发生湿疹,初期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逐渐增多,继而出现白色小水疱,反复发作时可出现皮肤干燥、掌纹增多等情况,可以外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缓解瘙痒症状,也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或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宝宝脚上出现白色米粒,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己停药或者减量,以免延长疾病的恢复时间。平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皮肤,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物品或者环境,以免出现皮肤感染。
作者:汪晨 中日友好医院 阅读量: 4909
作者:有来医生 有来医生健康科普平台 阅读量: 3638
手足口疫苗在临床中称之为EV71疫苗,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否需要注射手足口疫苗需要根据患儿年龄、是否存在感染史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禁忌证来决定。故不建议打手足口疫苗的原因应该是患者自身存在禁忌证:1、由于5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发病率很低,或者儿童已经患过手足口病,通常不建议再接种手足口疫苗;2、已知对EV71疫苗任何一种成分过敏,或者是发热、急性疾病期以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可以进行接种;3、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时,进行肌肉注射可能会导致注射部位出血,因此不建议接种;4、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如感染HIV,或者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抗代谢药物、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等,在注射疫苗后可能会影响疫苗效果,因此建议在药物治疗结束后再进行接种;5、未得到控制的癫痫患者或存在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是否接种。
作者: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阅读量: 6495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