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别名:消化功能紊乱)
发病部位:全腹
多发人群:小儿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食欲减退或消失
相关检查:体格检查、微量元素检测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胃酶合剂、干酵母片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小孩厌食不吃饭的原因
39754次播放75次点赞
小孩子不吃饭的原因
25550次播放253次点赞
宝宝挑食厌食是什么原因
25347次播放310次点赞
小孩子厌食挑食怎么办
21111次播放203次点赞
如何预防小儿厌食
41036次播放434次点赞
小孩子不吃饭是什么原因
36210次播放281次点赞
孩子不吃饭怎么调理
30110次播放466次点赞
厌食症的初期症状表现
31274次播放284次点赞
小儿厌食期常见于4-7个月,以及1岁左右,持续时间个体差异性较大,可能在1-2个月左右。 通常4-6个月的婴儿,由于好奇心与日俱增,颈部肌肉张力较好,开始对身边事物感到新奇,导致分散进食注意力。同时,由于主食主要为母乳或婴幼儿配方奶粉,故期间常可发生厌食情况。此外,1岁左右胎儿大多已出牙,辅食也几乎为固体性食物,而小儿可能较排斥固体食物,故也容易产生厌食。通常厌食期一般持续1-2个月左右,但具体因人而异。若在婴儿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没有适当添加辅食,用小汤匙喂食训练婴儿的口腔协调功能,也将导致日后不愿进食固体食物,出现明显的厌食。 总之,婴儿时期需注意进食定时、定量,控制零食。同时注意体育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作者: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阅读量: 5119
小儿厌食也就是小儿厌食症,主要临床表现是指患儿胃纳差,食欲不佳,进食明显减少。小儿内科门诊比较常见,主要通过饮食调理,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运动,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来进行综合治疗。 对于婴儿时期,尤其是半岁以内的小婴儿,一定要争取全母乳喂养,切记四个月大以前任意添加辅食。另外对于添加辅食的大婴儿,包括小幼儿,要刻意培养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食多餐,尽量避免油腻、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油炸食物和其他垃圾食品。有意向的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诱导体育运动爱好,此举能够有效增加患儿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增加食欲。锌铁缺乏的孩子,适当的补锌、补铁,能够提高孩子的食欲,促进胃肠功能的完善,有利于治疗孩子的厌食。 另外,假如经过以上处理还没有好转甚至加重,要注意检查排除原发疾病。例如及时发现全身疾病或者胃肠道疾病,及时治疗原发疾病之后,孩子的食欲才会有明显的改善。 总之,小儿厌食重在预防,一旦出现厌食的症状,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如还不见好转及时的去医院治疗。
作者:梁芙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80183
积食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多发生于婴幼儿。 小儿积食的症状有多种: 1、积食的孩子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胃口不好。有的孩子会说自己肚子疼,肚子涨,按孩子肚子也会发现鼓鼓的,经常会伴有腹胀腹泻便秘的症状,或者大便硬结。 2、积食的孩子在睡觉方面睡得不好,会经常不停的翻身,有时还会磨牙。 3、观察孩子鼻子两侧会发青,而且伸出舌头后也会发现舌苔又厚又白,当你鼻子凑近孩子的嘴巴的时候,会闻到从孩子的嘴巴里呼出来的带有酸腐味的气体。这是因为食物存于胃中,长期不消化,而导致了发酸造成的。 4、有些积食的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会伴有手脚发热,恶心呕吐。 宝宝如果长期积食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造成宝宝反复感冒、咳嗽。如果发现孩子积食了就要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进行调节。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作者:田建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阅读量: 77834
积食主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积食多发生于婴幼儿。 积食的症状有多种,积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甚至手脚心发热,发烧。孩子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磨牙。观察孩子鼻子两侧会发青,而且伸出舌头后也会发现舌苔又厚又白,当鼻子凑近孩子的嘴巴的时候,会闻到从孩子的嘴巴里呼出来的带有酸腐味的气体。 积食的治疗可以通过饮食,比如吃山楂来消食,少吃油腻油炸的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帮助消化。小儿推拿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经络穴位对小孩的脏腑进行调整,通过脏腑的功能改变,改变积食的情况。 平时生活中,坚持让孩子做户外活动。吃完饭后,带着孩子出去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平时生活当中,多注意孩子的饮食,多进行户外运动都可以有效预防小儿积食的。
作者:田建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阅读量: 36361
锌被称为“生命之花、智力之源”是人体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宝宝生长发育的指挥官。锌参与人体200多种酶生物活性,80多种酶的代谢,没有锌就没有人体代谢。 一、锌的作用 锌,是人体含量第二多的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必须营养素,作用多样且重要: 含锌的酶和蛋白质已发现超过200多种,对人体生长发育非常重要;锌是神经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锌可促进生殖性腺的发育和成熟(对男性生殖系统非常重要,所以成年男子对于锌的需求比女性要高出40%);锌有助于唾液蛋白维持正常的味觉,促进食欲;促进维生素A合成代谢,有助眼睛和皮肤健康;还能促进生长激素和免疫因子分泌。 二、什么情况孩子会缺锌 05年1月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部分儿童年龄段镁、铜、钙、铁、锌摄入不足,其中达标最差项是锌,缺锌婴幼儿比例达到了39%。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缺锌呢?孩子缺锌通常是这些原因引起: 1、摄入不足,孕期锌摄入不足易导致胎儿锌储备少,母乳期锌摄入不足易导致婴儿锌摄入不足; 2、需求增大,生长发育迅速锌需求增大,但体内储备不足易导致缺锌, 3、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植物性食物过多,富含锌的肉类食物摄入过少易缺锌; 4、丢失过多,长期出汗多和慢性腹泻容易造成锌缺乏; 5、吸收障碍,钙铁膳食纤维和植酸吸收过多,也应抑制锌的吸收; 6、其他因素,遗传缺陷、铅中毒、被动吸烟导致镉摄入增多影响锌吸收; 三、宝宝缺锌的症状 1、食欲减退:挑食、厌食、拒食,普遍食量减少,孩子没有饥饿感,不主动进食; 2、乱吃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头发、纸屑、生米、墙灰、泥土、沙石等; 3、生长发育缓慢,身高比同龄组的低3—6厘米,体重轻2—3公斤; 4、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发烧,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出虚汗、睡觉盗汗等; 5、指甲出现白斑,手指长倒刺,出现地图舌(舌头表面有不规则的红白相间图形); 6、多动、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7、视力问题:视力下降,容易导致夜视困难、近视、远视、散光等; 8、皮肤损害:出现外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易患皮炎、顽固性湿疹; 9、青春期性发育迟缓; 10、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四、这些情况不一定是缺锌 这些年因为各种宣传,妈妈们非常重视钙、铁、锌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入,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一旦宝宝有什么症状,会立刻联想是否就是缺锌了。 但下面这些情况,跟缺锌并不是一对一绝对因果关系,所以当有这些症状是就并不表示孩子缺锌了: 1、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想吃饭,有时候是家长的主观判断。也许孩子已经吃够了,或之前吃了许多零食导致吃不下正餐,但在家长看来都是孩子不爱吃饭了。偶尔不吃饭不代表缺锌。 2、出汗多:婴幼儿皮肤水分含量大,身体新陈代谢快,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所以容易一动就出汗,另进食、天热也会容易出汗,属正常现象。出汗多不是缺锌的症状,但是长期出汗过多会引起缺锌。 3、经常啃指甲:妈妈应该应反省孩子教养环境、安全感是否充足导致了这种不良习惯。 4、头发少而黄:孩子头发多少与毛囊有关,1岁以后毛囊迅速发育,头发自然会长好。与缺锌无关。 5、倒刺:手指长倒刺是由于指甲周围角质层过于干燥发生了剥离,所以形成倒刺;洗干净减掉涂抹润肤霜即可。 6、孩子饮食结构不合理,奶类、肉类、鱼类、海产品等摄入较少,偏素食,才要考虑缺锌。 五、可能缺锌的孩子 孕期妈妈锌摄入不足的宝宝、早产儿、经常腹泻的宝宝,有可能因为营养摄入障碍而产生锌缺乏。 对于明确缺锌的宝贝可补充锌剂,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自己随意增加剂量,剂量过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消化道刺激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还可能造成锌中毒。 当症状消失后就应停止以防过量,尽量从日常饮食中获得,预防胜于治疗,提倡母乳喂养,坚持平衡膳食,培养宝贝良好的饮食习惯,防止出现挑食、偏食的不良行为是预防缺锌的主要措施。 其实,锌补充的最佳时期,应该从婴儿出生前就开始了。孕妈妈日常饮食应注意膳食平衡,多吃含锌丰富的食品,如果妈妈有这个意识,那么从自身到宝宝出生后,都能持续获得充足的锌。
作者:吴亚斌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阅读量: 99382
低磷血症因循环血液中磷酸盐浓度低于正常而引起的磷代谢紊乱。表现有溶血、倦怠、软弱及惊厥。病因有禁食,久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或碳酸铝等类结合剂,糖酵解及碱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某些肾小管疾病(例如范可尼氏综合征),酗酒及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族性低磷血症)等。日常如何预防低磷血症呢? 预防: 1、低磷酸盐血症可行静脉内补液及补磷酸盐纠正。常用的磷酸盐有磷酸二氢钾(KH2PO4)及磷酸氢二钠(Na2HPO4)的混合剂。 2、若同时合并高钙血症,为防移位性钙化形成,静脉补给磷酸盐应减少。 3、静脉补给磷酸盐可引起下列并发症,低钙血症。移位性钙化形成。医源性高钾血症及高钠血症(补入磷酸盐引起)。同时应该针对引起低磷酸盐血症的原因进行治疗。 4、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作者:有来医生 有来医生健康科普平台 阅读量: 99477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