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别名:进行性抽搐、多发性抽动)
发病部位:神经
多发人群:儿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肌肉抽动、秽语
相关检查:脑CT、MRI、脑电图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氯硝安定、泰必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小儿面部不由自主的抽动是怎么回事
26513次播放215次点赞
儿童肚子抽动怎么回事
35821次播放474次点赞
中医能看好抽动症吗
47149次播放153次点赞
艾灸治抽动症的效果
37180次播放330次点赞
抽动症不治能好吗
22956次播放299次点赞
抽动症的孩子能喝牛奶吗
40040次播放172次点赞
儿童抽动症分几级
49691次播放120次点赞
小孩子为什么会得抽动症
31111次播放31次点赞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抽动症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本篇8岁小女孩刚上一年级,被老师发现上课经常做鬼脸,影响上课纪律,和患儿多次沟通之后还是仍然无法控制,老师通知家长引起重视,带到医院来看发现是抽动症。给予规范治疗之后,小女孩的症状有所缓解,病情控制稳定。【基本信息】女、8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5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九味熄风颗粒+可乐定透皮贴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1周、1个月门诊复查【治疗效果】病情稳定,症状有所好转一、初次面诊小女孩才8岁,刚上一年级,来门诊的时候发现患儿总是不自主出现做鬼脸的动作,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患儿有点内向,家长说最近发现患儿总是做鬼脸,怎么说都不听,根本控制不住。表示非常着急,而且女患儿会影响美观。建议患儿完善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为正常脑电图,抽血化验无明显异常,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考虑为抽动症。建议给予药物治疗,家长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二、治疗经过为了谨慎起见,患儿在门诊上完善抽血化验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血脂、血糖、微量元素,均未见明显异常。完善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为正常脑电图,进行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患儿有轻度抑郁。再次仔细询问,患儿家长对于学习成绩要求很高,认为患儿跟不上,经常呵斥。详细和患儿家长沟通病情。建议给予患儿宽松环境,要多一些耐心,避免过度呵斥患儿,以免影响患儿情绪。同时给予患儿九味熄风颗粒口服,外用可乐定透皮贴片贴敷,并叮嘱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良好的睡眠,平时不要挑食,1周后门诊复诊。三、治疗效果所幸的是患儿症状轻,持续时间短,规范治疗1周左右,症状有所缓解,面部抽动次数减少,抽动幅度较之前减轻。同时给予患儿以及母亲心理疏导,从根源上缓解患儿心理问题。综合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儿面部抽动现象基本能够控制,面部只是偶尔抽动一下,患儿及家长对此都感到开心。四、注意事项很高兴患儿的抽动症能够得到控制,但还是需要提醒患儿及家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不挑食,及时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家长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不要大声呵斥、指责患儿,以免给患儿造成心理负担。平时建议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按时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多进行户外运动,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症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五、个人感悟现在患儿都是独苗,家长非常重视。正因为本篇患儿是独生女,所以家长更重视患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家长的过度焦虑,反而给患儿施加压力,殊不知这种压力是导致患儿出现抽动症的原因之一。所以,拥有良好的情绪和宽松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家长积极的引导,能够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416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篇16岁年轻小伙子,从5岁的时候开始出现抽动症状,最近病情加重后,家长比较着急,所以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后诊断为抽动症,详细和家长沟通病情后,建议积极药物治疗,家长表示同意,随后应用药物治疗1个月左右,病情终于控制平稳,症状明显缓解。【基本信息】男、16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3月【治疗方案】口服用药(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咀嚼片+氟哌啶醇片)+心理疏导【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1周后门诊随访,1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效果】病情稳定,症状有所好转一、初次面诊这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但是他的姿势很怪异。进门诊的时候就在不断扭动,就像小虫子在身上爬,想不断甩掉一样,不仅手在扭、脖子在扭,脸也在扭。家长描述,小伙子从5岁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抽动症状,当时听信他人说随着年龄长大就好了,另外也担心吃西药副作用大,所以一直没有口服正规药物治疗,找了各种土办法和偏方,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无法上课。目前抽动症诊断是明确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到医院复诊,所以建议复查一些相关项目,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后完善了颅脑MRI+MRA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也未见明显异常。二、治疗经过小伙子前期由于家人的理解错误导致没有进行规范治疗,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加重,治疗上给予补充钙、锌元素,控制抽动症状的药物治疗。主要药物包括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咀嚼片和氟哌啶醇片,另外氟哌啶醇片从小剂量开始,1周左右达到治疗剂量。叮嘱小伙子及家长1周后到医院门诊复诊,评估药物的效果,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同时给小伙子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抑郁状态。同时给家长进行了心理评估与沟通。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要求定期到医院复诊,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三、治疗效果目前小伙子症状较重,给予药物控制抽动症状,同时纠正微量元素缺乏,氟哌啶醇一开始从小剂量开始,1周之后达到治疗量,小伙子无特殊不适,给予补钙和补锌之后,1周复查钙、锌均已达标,要求继续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且平时要养成不挑食的习惯。1周后神经内科门诊复诊,患者的抽动症状有所改善,肢体的动作较前减少,面部表情的抽动还是持续存在,精神状态较前好转,比之前要开朗一些。经过1个月的治疗,电话随访时家长表示其肢体症状和面部抽动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四、注意事项小伙子抽动症得到控制,我很欣慰,但是还是应该叮嘱家长,注意关注小伙子抽动症状是否复发,有无情绪疾病的加重。如出现抽动症状加重或者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到医院复诊进行调药。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和学习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有氧体育运动如跑步等。家庭应该保持良好轻松的环境。五、个人感悟临床上会遇到很多像这个小伙子一样思想的父母,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耽误病情的治疗,殊不知正规的药物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快速好转。所以需要警示各位家长朋友,平时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应该到医院正规治疗,不可盲目寻求土方法。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3599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儿病史3年,间断发作,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病情反复,入院后予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同时予心理行为治疗及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患儿发作减轻后出院。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往往病情反复,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用药,采取个体化的剂量及疗程,并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效果更好。【基本信息】男、11岁【疾病类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TS)【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19年12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心理行为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周期】住院治疗4天,1个月后门诊随访【治疗效果】病情得到控制,患儿抽动症状减轻一、初次面诊患儿3年余前出现不自主眨眼、喉中发声,头、肩部、四肢抽动,日间频繁发作,约5-6分钟发作1次,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予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治疗后好转,后间断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超过3个月,后调整剂量,仍间断发作。近1月病情加重,出现眨眼,双上肢快速抖动伴喉中发声,伴胸闷不适。患儿发育正常,入院查体: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表现。初步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二、治疗经过首先考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家属沟通病情,建议完善ASO、铜蓝蛋白及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其他问题可能,家属理解。进一步查头颅MRI未见异常(基底节正常),ASO、铜蓝蛋白、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无肝豆状核变性、癫痫、链球菌感染、风湿性舞蹈症,仍考虑TS诊断,根据患儿情况,调整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剂量,请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如对家长和患儿进行心理咨询,调试其心理状态,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认识本病,指导家属不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予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三、治疗效果选择治疗抽动障碍一线药物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调整治疗剂量,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及神经调控治疗,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儿,适当帮助患儿减压,维持情绪稳定,患儿自觉良好,情绪稳定,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无困倦、睡眠增多、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住院4天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嘱1个月后门诊复查。四、注意事项很高兴经过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建议患儿出院后要继续药物巩固治疗,强化治疗3-6月,根据患儿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若病情稳定,可减量进入巩固治疗期,后续根据患儿情况决定具体疗程,若病情反复,可回到原治疗剂量。患儿现处于学业阶段,承受压力大,家长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及情绪异常问题,适当帮助患儿减压,维持情绪稳定。同时注意作息规律,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适当减少辛凉刺激食物,注意预防感染。五、个人感悟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其中相对严重的一种类型,会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自尊等造成不良影响,并且疾病本身受多种因素影响,外界压力、疾病因素等,所以在治疗时,除常规治疗药物,还要适当心理行为治疗,消除患儿因疾病的羞耻感,维持情绪稳定,也极为重要。并且患儿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应该同该患者一样保持个体化,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争取好的疗效,尽量减小不良反应。
作者:张继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3873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一名5岁患儿前来就诊,其母亲告知医生,患儿清嗓子比较频繁,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查看患儿口腔黏膜略红,完善喉镜检查考虑慢性咽炎。但鉴于患儿清嗓子的症状反复出现,完善微量元素检查、抽动症量表评估,最终确诊为抽动症。经过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患儿清嗓子症状明显减少,各项微量元素达标。【基本信息】男、5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0年9月【治疗方案】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多维铁口服溶液等)【治疗周期】门诊就诊,1周后复查,1个月后随访【治疗效果】患儿清嗓子症状明显减少,各项微量元素达标一、初次面诊患儿年纪比较小,才5岁,其母亲告知医生,患儿清嗓子比较频繁,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查看患儿口腔黏膜略红,不排除慢性咽炎,完善喉镜检查考虑慢性咽炎。但是鉴于患儿清嗓子的症状反复出现,平时有挑食的情况,建议完善抽血检查,化验微量元素,同时进行抽动症量表评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多种微量元素(锌、铁、钙、镁)缺乏,量表提示轻度抽动,因此确诊为抽动症。二、治疗经过详细和家属沟通病情后,主张给予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家庭氛围尽量宽松,避免过度关注症状,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多维铁口服溶液等药物,补充微量元素,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对于反复清嗓子导致的咽炎情况,可给予蓝芩口服液治疗。叮嘱家长,平时多给患儿喝水,清淡营养饮食。1周之后门诊复诊,患儿清嗓子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复查相关微量元素,多个指标趋向于正常。三、治疗效果患者在门诊完善检查之后明确诊断为抽动症,叮嘱家长给患儿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轻对清嗓子症状的过度关注。1周后来门诊复查的时候,家长说患儿清嗓子的症状有所减少,无其他特殊不适。嘱1个月之后门诊再复查,此次各项微量元素均达标,患儿清嗓子的情况明显减少。建议半年后再次复查,明确患者抽动症的恢复情况。四、注意事项患儿在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后,清嗓子的症状明显减轻,作为主治医生为此由衷感到高兴。在恢复期间,家长应督促患儿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平时应保证良好的睡眠,每日保证8-10个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少看电子产品,多进行户外运动。家庭应保持宽松环境,避免患儿压力过大,可以通过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平时注意关注患儿清嗓子的症状是否加重,是否出现其他症状,例如挤眉弄眼、做鬼脸等等。如症状加重,建议门诊随诊。但是家长注意不要过度关注患儿的清嗓子症状,更不能责骂患儿。五、个人感悟清嗓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如咽炎、抽动症等,如果孩子频繁、长时间的出现类似表现,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建议到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避免营养缺乏,从而尽量避免微量元素缺乏。对于医生而言,切不可经验性用药,应完善检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遗漏诊断。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3804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心理上的疾病,患者不仅要及时进行治疗,还要注意饮食调理,不宜食用易致兴奋、含铅、辛辣的食物等:1、抽动症患者不宜服用会导致兴奋的食物,常见的咖啡、浓茶、碳酸饮料都不宜食用,会导致患者躁动不安,情绪亢奋,导致病情加重;2、不宜食用含铅的食物,如松花蛋,松花蛋中铅含量较高,铅会损害大脑神经,摄入过多含铅的食物会加重病情;3、不宜食用色素含量较高的食物,食用色素添加剂较多的食物,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刺激,加重病情;4、不宜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患者情绪激动,从而诱发抽动症,日常应注意控制糖的摄入量;5、不宜食用含有酪氨酸的食物,例如乳制品、大豆、生鱼干等,以防止病情加重;6、抽动症患者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烧烤、火锅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除了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生活上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压力过大,有利于控制病情。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705
“调皮”、“淘气”、“捣蛋”等词语经常用来形容一个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常常惹得老师、大人生气,随着孩子成长,逐渐懂事,调皮,淘气,捣蛋的行为少了,但是可能有一部孩子,仍然让老师、家长“操心”。 有父母发现孩子异常,可能会上网先查一下,然后带来医院门诊,找医生来看一下,几岁到十几甚至二十岁不等。点头、耸肩、挤眉弄眼、鼓肚子、发怪声、甩手等动作皆有,每个患者情况各异。 若孩子出现这种突发性的、快速的、不受控制的某部位肌肉抽动,孩子可能是患了一种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叫妥瑞氏综合症的疾病,多在2~15岁间起病,该病症状有动作性抽动、发声性抽动、秽语症以及行为紊乱。 动作性抽动:一般首发于面部,表现为眼、面肌迅速、反复不规则的抽动,如眨眼、鼻子抽动、“扮鬼脸”,以后出现其他部位的运动性抽动,如甩头、点头、颈部快速而短促的伸展、耸肩,症状可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暴发性的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踢腿、下跪、屈膝、顿足或躯干弯曲、扭转动作等。有的患者甚至无目的地打人(自己或别人),触摸自己或别人的身体,以及怪异地模仿他人的动作。 发声性抽动:可以为单纯性发声性抽动,也可以发出怪异的声音,表现为喉部干咳样声响,如“嘿嘿”、“啊哼”声,或发出令人难以承受的如犬吠声、咕哝声、“咂舌”等声响。鼻部抽动则出现频繁的喷鼻、气喘、哽咽声等。 秽语症:出现咒骂声、说脏话,患者多具有良好的自知力,但难以自我控制。发声性抽动时常在与人交谈中发生,尤其在讲话的停顿处容易出现。当患者受情感的影响或涉及与人格和性有关的内容时,抽动出现的频率尤其高。某些患者惟恐其语意表达不清而出现语言重复,产生了临床上的重复性语言。病初出现的抽动可能与不适的思维感受有关,以后进展至无任何意识参入的情况下孤立发生的特点。 行为紊乱:轻者表现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重者则呈现难以摆脱的强迫行为,常常自身难以抗拒地重复某一动作,例如反复洗手、数数字及检查门锁等行为。有些患者表现出心烦意乱、多动、情绪不稳、坐立不安,称之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也有些患者存在破坏行为,表现出突然发生不能自制的冲动行为,如过度挑衅行为,甚至可以有暴力行为和自伤行为。例如咬伤自己的嘴唇和面颊、用头撞击坚硬物体等。约75%患者存在学习问题,学习能力下降,对阅读、书写、作文等感知困难表现尤为突出,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业。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和大脑发育有关。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成年后症状会消失。发病时患者有时可以短时间内自我抑制抽动,而激动、紧张则使其加重,睡眠中消失。如果抽动的症状很重,可以服用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药物控制,另外避免给孩子太多的精神负担,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特别是减少观看过于激烈、刺激的画面。对于药物难治性的抽动症,脑起搏器手术也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学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阅读量: 11932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