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别名:进行性抽搐、多发性抽动)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小儿精神科 小儿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神经

多发人群:儿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有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肌肉抽动、秽语

相关疾病: 舞蹈症 肝豆状核变性 癫痫

相关检查:脑CT、MRI、脑电图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氯硝安定、泰必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10000元)

抽动症视频

更多>

抽动症文章

更多>

8岁小女孩患抽动症,与家长带给的负面情绪有关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抽动症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本篇8岁小女孩刚上一年级,被老师发现上课经常做鬼脸,影响上课纪律,和患儿多次沟通之后还是仍然无法控制,老师通知家长引起重视,带到医院来看发现是抽动症。给予规范治疗之后,小女孩的症状有所缓解,病情控制稳定。【基本信息】女、8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5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九味熄风颗粒+可乐定透皮贴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1周、1个月门诊复查【治疗效果】病情稳定,症状有所好转一、初次面诊小女孩才8岁,刚上一年级,来门诊的时候发现患儿总是不自主出现做鬼脸的动作,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患儿有点内向,家长说最近发现患儿总是做鬼脸,怎么说都不听,根本控制不住。表示非常着急,而且女患儿会影响美观。建议患儿完善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为正常脑电图,抽血化验无明显异常,结合患儿临床症状考虑为抽动症。建议给予药物治疗,家长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二、治疗经过为了谨慎起见,患儿在门诊上完善抽血化验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血脂、血糖、微量元素,均未见明显异常。完善颅脑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检查为正常脑电图,进行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患儿有轻度抑郁。再次仔细询问,患儿家长对于学习成绩要求很高,认为患儿跟不上,经常呵斥。详细和患儿家长沟通病情。建议给予患儿宽松环境,要多一些耐心,避免过度呵斥患儿,以免影响患儿情绪。同时给予患儿九味熄风颗粒口服,外用可乐定透皮贴片贴敷,并叮嘱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良好的睡眠,平时不要挑食,1周后门诊复诊。三、治疗效果所幸的是患儿症状轻,持续时间短,规范治疗1周左右,症状有所缓解,面部抽动次数减少,抽动幅度较之前减轻。同时给予患儿以及母亲心理疏导,从根源上缓解患儿心理问题。综合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儿面部抽动现象基本能够控制,面部只是偶尔抽动一下,患儿及家长对此都感到开心。四、注意事项很高兴患儿的抽动症能够得到控制,但还是需要提醒患儿及家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不挑食,及时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家长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不要大声呵斥、指责患儿,以免给患儿造成心理负担。平时建议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按时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多进行户外运动,随着年龄增长,抽动症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五、个人感悟现在患儿都是独苗,家长非常重视。正因为本篇患儿是独生女,所以家长更重视患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家长的过度焦虑,反而给患儿施加压力,殊不知这种压力是导致患儿出现抽动症的原因之一。所以,拥有良好的情绪和宽松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家长积极的引导,能够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4163

16岁小伙子抽动症越来越重,就医用药后症状得以缓解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篇16岁年轻小伙子,从5岁的时候开始出现抽动症状,最近病情加重后,家长比较着急,所以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后诊断为抽动症,详细和家长沟通病情后,建议积极药物治疗,家长表示同意,随后应用药物治疗1个月左右,病情终于控制平稳,症状明显缓解。【基本信息】男、16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1年3月【治疗方案】口服用药(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咀嚼片+氟哌啶醇片)+心理疏导【治疗周期】门诊治疗1个月,1周后门诊随访,1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效果】病情稳定,症状有所好转一、初次面诊这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但是他的姿势很怪异。进门诊的时候就在不断扭动,就像小虫子在身上爬,想不断甩掉一样,不仅手在扭、脖子在扭,脸也在扭。家长描述,小伙子从5岁时候开始就出现了抽动症状,当时听信他人说随着年龄长大就好了,另外也担心吃西药副作用大,所以一直没有口服正规药物治疗,找了各种土办法和偏方,但是症状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无法上课。目前抽动症诊断是明确的,由于长时间没有到医院复诊,所以建议复查一些相关项目,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后完善了颅脑MRI+MRA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也未见明显异常。二、治疗经过小伙子前期由于家人的理解错误导致没有进行规范治疗,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加重,治疗上给予补充钙、锌元素,控制抽动症状的药物治疗。主要药物包括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咀嚼片和氟哌啶醇片,另外氟哌啶醇片从小剂量开始,1周左右达到治疗剂量。叮嘱小伙子及家长1周后到医院门诊复诊,评估药物的效果,并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同时给小伙子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抑郁状态。同时给家长进行了心理评估与沟通。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要求定期到医院复诊,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三、治疗效果目前小伙子症状较重,给予药物控制抽动症状,同时纠正微量元素缺乏,氟哌啶醇一开始从小剂量开始,1周之后达到治疗量,小伙子无特殊不适,给予补钙和补锌之后,1周复查钙、锌均已达标,要求继续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且平时要养成不挑食的习惯。1周后神经内科门诊复诊,患者的抽动症状有所改善,肢体的动作较前减少,面部表情的抽动还是持续存在,精神状态较前好转,比之前要开朗一些。经过1个月的治疗,电话随访时家长表示其肢体症状和面部抽动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四、注意事项小伙子抽动症得到控制,我很欣慰,但是还是应该叮嘱家长,注意关注小伙子抽动症状是否复发,有无情绪疾病的加重。如出现抽动症状加重或者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到医院复诊进行调药。平时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和学习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有氧体育运动如跑步等。家庭应该保持良好轻松的环境。五、个人感悟临床上会遇到很多像这个小伙子一样思想的父母,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耽误病情的治疗,殊不知正规的药物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快速好转。所以需要警示各位家长朋友,平时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应该到医院正规治疗,不可盲目寻求土方法。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3599

孩子确诊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联合心理治疗效果更佳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儿病史3年,间断发作,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病情反复,入院后予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同时予心理行为治疗及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患儿发作减轻后出院。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往往病情反复,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用药,采取个体化的剂量及疗程,并联合心理行为治疗,效果更好。【基本信息】男、11岁【疾病类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TS)【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19年12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心理行为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周期】住院治疗4天,1个月后门诊随访【治疗效果】病情得到控制,患儿抽动症状减轻一、初次面诊患儿3年余前出现不自主眨眼、喉中发声,头、肩部、四肢抽动,日间频繁发作,约5-6分钟发作1次,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予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治疗后好转,后间断反复,发作间歇期不超过3个月,后调整剂量,仍间断发作。近1月病情加重,出现眨眼,双上肢快速抖动伴喉中发声,伴胸闷不适。患儿发育正常,入院查体: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共济失调表现。初步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二、治疗经过首先考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家属沟通病情,建议完善ASO、铜蓝蛋白及头颅MRI、脑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其他问题可能,家属理解。进一步查头颅MRI未见异常(基底节正常),ASO、铜蓝蛋白、脑电图等均未见异常,无肝豆状核变性、癫痫、链球菌感染、风湿性舞蹈症,仍考虑TS诊断,根据患儿情况,调整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剂量,请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如对家长和患儿进行心理咨询,调试其心理状态,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认识本病,指导家属不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予重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三、治疗效果选择治疗抽动障碍一线药物阿立哌唑片、盐酸硫必利片,根据患儿情况,适当调整治疗剂量,联合心理行为治疗及神经调控治疗,嘱家属多关心鼓励患儿,适当帮助患儿减压,维持情绪稳定,患儿自觉良好,情绪稳定,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次数明显减少,无困倦、睡眠增多、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住院4天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嘱1个月后门诊复查。四、注意事项很高兴经过治疗患儿病情好转,建议患儿出院后要继续药物巩固治疗,强化治疗3-6月,根据患儿情况,调整药物剂量,若病情稳定,可减量进入巩固治疗期,后续根据患儿情况决定具体疗程,若病情反复,可回到原治疗剂量。患儿现处于学业阶段,承受压力大,家长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及情绪异常问题,适当帮助患儿减压,维持情绪稳定。同时注意作息规律,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适当减少辛凉刺激食物,注意预防感染。五、个人感悟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其中相对严重的一种类型,会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自尊等造成不良影响,并且疾病本身受多种因素影响,外界压力、疾病因素等,所以在治疗时,除常规治疗药物,还要适当心理行为治疗,消除患儿因疾病的羞耻感,维持情绪稳定,也极为重要。并且患儿药物治疗的剂量和疗程应该同该患者一样保持个体化,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争取好的疗效,尽量减小不良反应。

作者:张继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3873

5岁小孩频繁清嗓子竟是抽动症,综合治疗后好转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一名5岁患儿前来就诊,其母亲告知医生,患儿清嗓子比较频繁,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查看患儿口腔黏膜略红,完善喉镜检查考虑慢性咽炎。但鉴于患儿清嗓子的症状反复出现,完善微量元素检查、抽动症量表评估,最终确诊为抽动症。经过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患儿清嗓子症状明显减少,各项微量元素达标。【基本信息】男、5岁【疾病类型】抽动症【就诊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时间】2020年9月【治疗方案】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多维铁口服溶液等)【治疗周期】门诊就诊,1周后复查,1个月后随访【治疗效果】患儿清嗓子症状明显减少,各项微量元素达标一、初次面诊患儿年纪比较小,才5岁,其母亲告知医生,患儿清嗓子比较频繁,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查看患儿口腔黏膜略红,不排除慢性咽炎,完善喉镜检查考虑慢性咽炎。但是鉴于患儿清嗓子的症状反复出现,平时有挑食的情况,建议完善抽血检查,化验微量元素,同时进行抽动症量表评估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多种微量元素(锌、铁、钙、镁)缺乏,量表提示轻度抽动,因此确诊为抽动症。二、治疗经过详细和家属沟通病情后,主张给予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家庭氛围尽量宽松,避免过度关注症状,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多维铁口服溶液等药物,补充微量元素,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对于反复清嗓子导致的咽炎情况,可给予蓝芩口服液治疗。叮嘱家长,平时多给患儿喝水,清淡营养饮食。1周之后门诊复诊,患儿清嗓子症状较前有所减轻,复查相关微量元素,多个指标趋向于正常。三、治疗效果患者在门诊完善检查之后明确诊断为抽动症,叮嘱家长给患儿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心理疏导,减轻对清嗓子症状的过度关注。1周后来门诊复查的时候,家长说患儿清嗓子的症状有所减少,无其他特殊不适。嘱1个月之后门诊再复查,此次各项微量元素均达标,患儿清嗓子的情况明显减少。建议半年后再次复查,明确患者抽动症的恢复情况。四、注意事项患儿在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后,清嗓子的症状明显减轻,作为主治医生为此由衷感到高兴。在恢复期间,家长应督促患儿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平时应保证良好的睡眠,每日保证8-10个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少看电子产品,多进行户外运动。家庭应保持宽松环境,避免患儿压力过大,可以通过游戏增进亲子关系。平时注意关注患儿清嗓子的症状是否加重,是否出现其他症状,例如挤眉弄眼、做鬼脸等等。如症状加重,建议门诊随诊。但是家长注意不要过度关注患儿的清嗓子症状,更不能责骂患儿。五、个人感悟清嗓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如咽炎、抽动症等,如果孩子频繁、长时间的出现类似表现,家长应该提高警惕,建议到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避免营养缺乏,从而尽量避免微量元素缺乏。对于医生而言,切不可经验性用药,应完善检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遗漏诊断。

作者:王晶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 阅读量: 3804

抽动症不能吃什么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心理上的疾病,患者不仅要及时进行治疗,还要注意饮食调理,不宜食用易致兴奋、含铅、辛辣的食物等:1、抽动症患者不宜服用会导致兴奋的食物,常见的咖啡、浓茶、碳酸饮料都不宜食用,会导致患者躁动不安,情绪亢奋,导致病情加重;2、不宜食用含铅的食物,如松花蛋,松花蛋中铅含量较高,铅会损害大脑神经,摄入过多含铅的食物会加重病情;3、不宜食用色素含量较高的食物,食用色素添加剂较多的食物,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刺激,加重病情;4、不宜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摄入糖分过多会导致患者情绪激动,从而诱发抽动症,日常应注意控制糖的摄入量;5、不宜食用含有酪氨酸的食物,例如乳制品、大豆、生鱼干等,以防止病情加重;6、抽动症患者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烧烤、火锅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除了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生活上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压力过大,有利于控制病情。

作者:常卫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4705

小孩经常挤眼睛抽鼻子可能是什么病?

“调皮”、“淘气”、“捣蛋”等词语经常用来形容一个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常常惹得老师、大人生气,随着孩子成长,逐渐懂事,调皮,淘气,捣蛋的行为少了,但是可能有一部孩子,仍然让老师、家长“操心”。  有父母发现孩子异常,可能会上网先查一下,然后带来医院门诊,找医生来看一下,几岁到十几甚至二十岁不等。点头、耸肩、挤眉弄眼、鼓肚子、发怪声、甩手等动作皆有,每个患者情况各异。  若孩子出现这种突发性的、快速的、不受控制的某部位肌肉抽动,孩子可能是患了一种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叫妥瑞氏综合症的疾病,多在2~15岁间起病,该病症状有动作性抽动、发声性抽动、秽语症以及行为紊乱。  动作性抽动:一般首发于面部,表现为眼、面肌迅速、反复不规则的抽动,如眨眼、鼻子抽动、“扮鬼脸”,以后出现其他部位的运动性抽动,如甩头、点头、颈部快速而短促的伸展、耸肩,症状可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暴发性的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踢腿、下跪、屈膝、顿足或躯干弯曲、扭转动作等。有的患者甚至无目的地打人(自己或别人),触摸自己或别人的身体,以及怪异地模仿他人的动作。  发声性抽动:可以为单纯性发声性抽动,也可以发出怪异的声音,表现为喉部干咳样声响,如“嘿嘿”、“啊哼”声,或发出令人难以承受的如犬吠声、咕哝声、“咂舌”等声响。鼻部抽动则出现频繁的喷鼻、气喘、哽咽声等。  秽语症:出现咒骂声、说脏话,患者多具有良好的自知力,但难以自我控制。发声性抽动时常在与人交谈中发生,尤其在讲话的停顿处容易出现。当患者受情感的影响或涉及与人格和性有关的内容时,抽动出现的频率尤其高。某些患者惟恐其语意表达不清而出现语言重复,产生了临床上的重复性语言。病初出现的抽动可能与不适的思维感受有关,以后进展至无任何意识参入的情况下孤立发生的特点。  行为紊乱:轻者表现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重者则呈现难以摆脱的强迫行为,常常自身难以抗拒地重复某一动作,例如反复洗手、数数字及检查门锁等行为。有些患者表现出心烦意乱、多动、情绪不稳、坐立不安,称之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也有些患者存在破坏行为,表现出突然发生不能自制的冲动行为,如过度挑衅行为,甚至可以有暴力行为和自伤行为。例如咬伤自己的嘴唇和面颊、用头撞击坚硬物体等。约75%患者存在学习问题,学习能力下降,对阅读、书写、作文等感知困难表现尤为突出,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学业。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和大脑发育有关。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成年后症状会消失。发病时患者有时可以短时间内自我抑制抽动,而激动、紧张则使其加重,睡眠中消失。如果抽动的症状很重,可以服用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药物控制,另外避免给孩子太多的精神负担,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特别是减少观看过于激烈、刺激的画面。对于药物难治性的抽动症,脑起搏器手术也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学廉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阅读量: 11932

抽动症问答

更多>

抽动症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抽动症 推荐专家
李思副主任中医师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儿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李思,男,副主任中医师。从事儿科16年。 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儿童呼吸、消化系统疾及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