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别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小儿心内科 小儿风湿免疫科

发病部位:血管

多发人群:5岁以下男婴幼儿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发热、皮疹

相关疾病: 感染 高热惊厥 淋巴结肿大

相关检查:血清学检查、超声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川崎病视频

更多>

川崎病文章

更多>

川崎病——导致5岁儿童持续发热的“罪魁祸首”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患儿于家中出现连续发热1周,家长初期并未在意,以为是普通发热,自行为其用药,但后来不仅未使患儿发热缓解,反而加重其表现,使患儿出现结膜充血、口唇干燥、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患儿就诊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并结合患儿症状,最终诊断为川崎病。与患儿家长沟通后给予对症药物治疗,最终患儿得以治愈,未再复发。【基本信息】男、5岁【疾病类型】川崎病【就诊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4月【治疗方案】静脉注射药物治疗(人免疫球蛋白)+口服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片)【治疗周期】住院治疗1周,定期复查【治疗效果】患儿疾病得到治愈,未再复发一、初次面诊患儿为5岁的小男孩,由家长带领前来就诊,自述近期出现发热,已持续1周,开始认为只是普通发热,但家长通过自行用药后不仅未使发热减轻,反而患儿症状逐渐加重,于是家长急忙将其带到我院就诊。门诊给予患儿体格检查,可见患儿结膜轻度充血,同时伴有口唇干燥,嘴唇脱皮情况较为严重,患儿张口后可见舌乳头肿大、充血,为草莓舌症状,同时触诊患儿颈部,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综合上述症状,初步怀疑为川崎病,告知患儿家长情况并进行充分沟通后,同意入院进行诊治。二、治疗经过患儿入院后,为其安排详细相关检查,体格检查除门诊所见症状外,并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化验血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存在升高。心脏彩超检查未见异常。结合患儿的症状,最终明确诊断为川崎病。告知家长患儿病情并不严重,并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行药物治疗。具体治疗包括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同时配合使用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片进行抗炎治疗,患儿遵医嘱住院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办理出院后,嘱患儿家长继续给患儿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片,并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三、治疗效果患儿经过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用药当天发热便已经得到缓解,住院治疗2天后,患儿体温已降至正常,同时观察得知患儿结膜充血、口唇干燥等症状出现明显缓解。住院治疗1周后,给予患儿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结果显示各项数值均处于正常范围,同时心脏超声提示患儿未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其他损害,且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已经消失。患儿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症状,于是准许其出院休养。出院后半年家长带患儿来门诊复查心脏彩超,未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其他损害,结果提示患儿症状已经得到治愈,期间患儿未再出现复发。四、注意事项看到患儿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得以治愈,我由衷感到欣慰,但由于本病容易出现复发,因此患儿出院时,仍需提醒患儿家长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加强患儿的口腔护理,并保持口腔的情况,如勤刷牙、勤漱口,避免进食垃圾食品,以避免造成继发感染;2、日常注意维持患儿自身的皮肤健康,保证患儿贴身衣物的清洁卫生,并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等,均有利于病情的恢复;3、饮食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多摄入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并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面条、豆浆、鸡蛋汤等,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五、个人感悟川崎病在临床又被叫做是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常发生于5岁以内的儿童,常见症状与该病例中患儿的情况类似,如发热、眼结膜充血、口唇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其他症状还包括手足红肿等。临床针对川崎病的治疗并不复杂,只要积极配合多数患儿均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提醒广大患儿发现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并伴有结膜充血、口唇干裂等症状后需尽早给予重视,并尽早将患儿带到医院进行诊治,即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作者:晁占湖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3763

儿童反复发热,要警惕川崎病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文提到的是一位2岁的患儿,因持续发烧7天就诊,连续静脉输液抗生素5天仍然高烧不退,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症状。查体可见双眼结膜充血,口唇黏膜干裂,草莓舌,多形性皮疹,双手指末端硬肿脱皮,淋巴结肿大,根据临床症状考虑诊断为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维生素C这些药物治疗后,患儿症状逐渐恢复好转。【基本信息】男、2岁【疾病类型】川崎病【就诊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1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维生素C)【治疗周期】住院1周,随后定期随访【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双眼结膜、咽喉、舌部情况恢复正常,躯干皮疹消退一、初次面诊患儿2岁,由家长抱来就诊,患儿已经连续发烧7天,都是持续的高热状态,外院做了几次血常规的检测,除了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偏高之外,都没有明显的异常,已经给予非常积极的静脉输液,包括青霉素以及头孢类的抗生素,连续用药5天,体温仍然没有丝毫下降。患儿就诊后做了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双眼有明显的结膜充血,嘴唇干燥,舌头呈现杨梅舌,颈部以及腋下都能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躯干和四肢的部位可见红色散在皮疹,双手手指末端,可见硬肿以及少许皮屑。结合目前体温情况,诊断为川崎病。二、治疗经过看诊患儿后将其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凝血功能全套等等,除了血常规中的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稍增高之外,其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明确诊断为川崎病。治疗上,给予连续2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抑制自身免疫反应,配合口服阿司匹林和维生素C,来缓解高凝状态及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后患儿的体温逐渐下降,身体上的各项症状也逐渐恢复至正常。三、治疗效果治疗上给予连续2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后,患儿的体温逐渐的趋于下降,在入院后的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随即患儿的双眼结膜充血症状也逐渐好转,淋巴结逐渐消退,身上的皮疹颜色减淡,手脚末端的硬肿也慢慢的消退了。在症状恢复以后,再次进行相关指标,尤其是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化验复查,均较入院之前有明显改善,复查心脏彩超,冠脉未见明显扩张,在治疗1周以后予以出院,并叮嘱减量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序贯治疗。患儿的精神面貌也好了,胃口也增加了,晚上睡眠的质量也改善了很多。四、注意事项很高兴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以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控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减药,需要适当延后各类疫苗的接种时间,尤其是延缓毒活疫苗的接种。2、在治疗后患儿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活动量大增加心功能的负荷。3、注意患儿口腔的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唇部可以涂唇油进行护理。4、选择柔软、清洁、干燥的衣服以及被褥,以免加重患儿皮疹。5、饮食上家长要注意,患儿需要清淡饮食,可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五、个人感悟儿童川崎病并不如感冒那么多见,早期可能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是唯一症状,容易在病情的早期误诊。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可以看到持续高烧不退,积极抗感染治疗无效,同时陆陆续续的身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说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草莓舌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预警信号。早期可以先采取共性的治疗方法,比如说38.5℃以上口服退烧药,以及物理降温。在温度取得缓解之后,再仔细的观察患儿的病情特点,分析导致发热的原因,并密切关注身体上有没有一些上诉特征性的变化,如果发现,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作者:朱若尘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阅读量: 3495

儿童高热不退,当心川崎病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摘要:本病例为一位2岁多的女患儿,10天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没有咳嗽也没有呕吐,家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后胸腹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不痛不痒来就诊,临床根据患儿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川崎病,给予患儿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头孢曲松钠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症状明显好转。【基本信息】女、2岁多【疾病类型】川崎病【就诊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时间】2022年3月【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头孢曲松钠抗感染)【治疗周期】住院10天,门诊随访1年【治疗效果】病情完全控制,发热皮疹消退一、初次面诊患儿10天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没有咳嗽也没有呕吐,因此家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时只是给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处理。第2天患儿高热不退,同时胸腹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不痛不痒,当即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温39.8°C,全身可见散在的红色皮疹,以四肢明显,眼结膜轻度充血,以左侧明显,颈部双侧可触及轻度肿大淋巴结,无压痛,无杨梅舌和指(趾)硬性肿胀,进一步检查血常规结果提示血白细胞17.72×10^9/L、C反应蛋白14.09mg/L。临床根据患儿表现考虑川崎病可能收治入院。二、治疗经过患儿入院后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但高热不退,体温始终波动在39.5°C上下,入院第2天患儿皮疹明显增多,出现全身弥漫性红疹,同时眼结膜充血更加明显,口唇黏膜充血、皲裂,入院后复查白细胞仍然偏高,血沉62mm/h明显增快, 但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异常,临床根据患儿病史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川崎病,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配合阿司匹林,以及抗感染的头孢曲松钠综合治疗,用药后第2天患儿病情就得到明显改善,精神和食欲好转,体温下降,皮疹也迅速消退。入院第4天阿司匹林减量,入院第10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正常,建议出院,并在1年内定期门诊随访。三、治疗效果经过临床治疗,患儿病情迅速好转,用药第2天发热消退,皮疹也明显缓解,眼结膜充血消失,颈部双侧肿大的淋巴结也消失,精神逐渐好转,患儿进食良好,食欲较之前好转,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入院第10天时患儿病情稳定,复查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指标正常,出院时嘱患儿定期门诊随访1年。四、注意事项患儿病情完全控制,顺利出院,为患儿感到由衷地开心,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建议患儿出院后听从医生的指导正确用药,禁止自行停药或减药,并且定期门诊随访;2、平时在家注意休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适当运动。饮食上应清淡饮食,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进食前后要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唇部可以涂唇油,避免皲裂进一步加重。选择柔软、清洁的衣服和被褥,防止对患儿的皮肤产生刺激,加重皮疹;3、川崎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场所,以免发生交叉感染。五、个人感悟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典型的的川崎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就本病例提醒广大家长,如果患儿症状不典型,是比较容易漏诊的。因此对于婴儿不明原因的发热,特别是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高热不退,一旦临床出现皮疹,尤其是眼结膜充血,就要高度怀疑川崎病。临床需要做血沉或免疫学方面的检测协助诊断,同时应该第一时间做心脏彩超,除外冠状动脉受累的情况。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尽早给予正确的药物治疗,这对川崎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宋善路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阅读量: 3191

川崎病最早出现的症状

川崎病主要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感染川崎病的患儿最早期会出现发热,还会出现眼部、口唇、手足、皮肤等部位的病变症状,需就医进行诊断:1、发热:是最早出现的较为典型的症状,川崎病患儿感染后会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体温可达39-40℃,24小时内体温波动超过2℃,一般发热时间会超过5天或更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2、眼部症状:患儿在起病3-4天时会出现球结膜的充血,不伴有脓性分泌物,退热后水肿充血可随之消失;3、口唇症状:早期唇部会出现充血皲裂,口腔内黏膜弥漫充血,舌部也会充血,呈现草莓舌样;4、手足部位:川崎病的早期可能会出现手足水肿发硬,局部可出现红斑;5、皮肤表现:常在川崎病感染第1周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局部皮肤发红、脱皮。另外,患儿还可能伴有部分非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如咳嗽、腹痛、腹胀、腹泻等。如果早期抗感染治疗无效,并出现川崎病的部分临床表现,超敏C反应蛋白等辅助检查异常时,应及时考虑为疑似病例,并注意排除其他疾病。

作者:茅松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阅读量: 4978

川崎病一般多久能治好

川崎病的治疗时间与患者病情和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大部分患者需治疗2-3周;少数患者治疗不及时,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治疗时间较长,甚至会引起后遗症。  川崎病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感染有关。川崎病的高热可持续5天以上,如果及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或用激素类的药物治疗,预后较好,发热可在1-2天内缓解,治疗2-3周后患者可基本恢复。如果治疗不及时,高热可持续较长时间,有20%-30%的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瘤,治疗周期较长。  对于川崎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清淡饮食,食用易消化、高蛋白、营养丰富的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

作者:周小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阅读量: 9154

如何判断川崎病复发

川崎病(KD)多发于婴幼儿,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属于儿科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川崎病急性期过后一般可自愈,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复发率较低,仅1%-3%,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即可判断。  川崎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球结膜充血,口唇、口腔改变,非化脓性浅表淋巴结炎,皮疹,四肢末端硬肿及膜样脱皮。如初次发病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个月以上,即初次发病时的异常实验室检查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后,具备以上6项中的5项,即为川崎病复发。  目前川崎病尚无特异性疗法,治疗的重点是及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对复发病例仍要加强抗炎、抗凝治疗。在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若效果不理想,则可以加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可以应用生物制剂治疗,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阅读量: 83682

川崎病问答

更多>

川崎病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川崎病 推荐专家
张晓蕊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儿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张晓蕊,女,医学博士,现任儿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及婴幼儿生长发育。擅长新生儿及婴幼儿疾病的诊治,在早产低体重儿治疗、喂养、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复苏等新生儿重症疾病及婴幼儿生长发育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院内科研及教学基金研究,在国... 展开
个人擅长: 新生儿疾病,婴幼儿生长发育,儿科常见病。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