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别名:小儿心律紊乱)
发病部位:心脏
多发人群:小儿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心律不齐
相关检查:心电图
相关手术:体外同步直流电击术
相关药品:普萘洛尔、普罗帕酮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儿童单人心肺复苏的方法
44201次播放187次点赞
儿童心肺复苏按压深度是多少
28023次播放241次点赞
儿童心跳快是什么原因
28830次播放485次点赞
婴儿心率正常范围
42219次播放418次点赞
小儿心律失常的原因
47819次播放219次点赞
小儿心律失常的类型
37263次播放398次点赞
小儿心律失常会抽搐吗
29264次播放28次点赞
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34617次播放39次点赞
小儿急性喉炎一般症状会持续存在1周左右而逐渐好转,喉炎最典型的症状是声音嘶哑、还可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问题。 喉炎患病期间由于咽喉部、会厌部位的水肿,这种状况下,说话时空气通过的通道变得狭窄。声带的运动不像平时那么正常,可以出现明显的声音嘶哑。比较严重的喉炎,可能导致突然的失声,说不出话。 喉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这些病原体在侵害人体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致热源,引起发热。发热的体温高低不一,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免疫反应。体温较高的时候,需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手段。人体在对抗细菌和病毒的同时,会释放一些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孩子会感觉到咽喉部疼痛不适。 喉部是人正常呼吸的通道。患病期间,由于炎症的作用,喉部会出现轻重不一的水肿。这种水肿如果比较严重,可以导致空气进入的通道变得狭窄,甚至是堵塞。所以,小朋友呼吸空气时会感觉到费力。特殊情况下,由于喉部水肿导致完全阻塞,甚至可以引起窒息。这是喉炎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必须要引起重视。 喉炎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病原体以及喉部暂时性失去正常的解剖形态而引起的。家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小朋友身体的不适状态,给予及时的治疗。
作者:张立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阅读量: 60423
儿童射频消融术适应症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一般年龄年龄>3岁,体重>15kg。 2、有发作时的心电图。 3、类型: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一般年龄>3岁,体重>15kg 2、有发作时的心电图显示右室流出道起源或左室间隔起源者。 3、超声心动图显示无器质性心脏病。 三、室性早搏 1、一般年龄年龄>6岁,体重>20kg。 2、室性早搏频繁发作,持续存在>6月,24小时早搏>1万次,或早搏数量大于24小时总心率的10%。
作者:韩波 山东省立医院 阅读量: 14796
近年来随着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普及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和就诊率日渐增多,已成为儿科临床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由于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在儿科方面的不断深入,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已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已获得较好疗效;电复律除颤及心脏起搏技术也有很大改进,并在临床应用日趋增多,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目前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最常用和首先采用的方法。 心律失常的诊断一般要结合病史、体检及其他一些特殊检查,确定其性质、病因、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制定治疗和预防方针。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是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该设备由美国Holter于1957年首先提出,于1961年投入临床使用,因而称Holter心电图。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型记录器和分析软件不断推出,小型轻便的磁带记录适合于婴儿和儿童佩带,大容量随机储存器可连续记录达72小时或更长。新型计算机有计算机的学习功能,在回放的图象中发现计算机判断错误时,可通过“人机对话”纠正错误从而提高了对复杂疑难心电图分析的正确性。 运动心电图 运动试验在小儿多采用活动平板或脚踏车运动检测仪,无此设备的则采用蹲立、奔跑、上下楼梯、原地跳跃等方法。运动试验引起的生理变化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运动可增加心排量,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运动可抑制良性心律失常而诱发或加重病理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我院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方便、安全,容易回放,S-T段基线较踏车运动试验时稳定。 食管心房调搏术 食管心房调搏术(Transesophageal pacing technique)是将电极导管置于食管左心房后部记录左心房电图及体表心电图,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治疗的无创伤技术。自50年代问世以来,因其为非入侵性、设备要求不高、方法简便安全、不需麻醉、可反复应用、可成功的应用于小儿包括婴儿和新生儿,因此在国内这一技术取得迅速发展和推广。 小儿心内电生理检查 小儿心内电生理检查(intra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国外始于70年代初期,已成为心律失常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近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术迅猛发展,绝大多数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得到有效治疗。有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的病窦、三度AVB等需要安装起搏器治疗。因此目前心内电生理检查多联合射频导管消融术或起搏器治疗一起完成,较少单独应用。但心内电生理检查仍是准确诊断心律失常的关键方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合理选择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 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参数 , 掌握每个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 并仔细评估患儿临床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联合用药 抗心律失常药一般不联合使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不当可加重毒性反应 , 尤其是促心律失常作用。合理联合用药可控制单一用药无效的心律失常 , 并可减少剂量 , 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促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目前dvd无码av高清毛片在线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主要限于室性心律失常 , 尚无公认的统一诊断标准。 药物相互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分为药效学及药动学两方面 , 所以可能相加而增强药物效用 , 也可能是相互抵消 , 甚至相反的结果发生促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药物效应的监测和评定 药物效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两方面。药物导致心律失常可在医院的监测中发现 , 特别是对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 目前常用监测的手段有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程序电剌激、运动试验心电图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药浓度测定有助于调整用药剂量 , 但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 结合临床情况才能合理利用血药浓度调节用药 , 做到用药个体化。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自1991年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与普及。 射频电流是电磁波的一种。按电磁波的频段可将电磁波分为以下几类:交流电(50~60Hz),可听声音(20~20000Hz),射频(100~1.5KHz),超声波(1.5~10MHz),微波(1000~3000MHz)。用作心内消融术的射频电流一般为500KHz的连续非调制正弦波,电压40~60V,对神经和肌肉无刺激作用,不会引起病人明显不适感觉。
作者:黄敏 上海市儿童医院 阅读量: 29823
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及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双侧束支及心室,引起房室的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异常,或两者同时发生异常改变,就引起心律紊乱(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小儿各年龄组。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2、过早搏动(早搏);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谢利剑 上海市儿童医院 阅读量: 53971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