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普外科

发病部位:全腹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腹部异常膨隆或凹陷

相关疾病: 切口疝 脐疝 白线疝

相关检查:胸部透视、X线检查

相关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相关药品:头孢曲松钠、奥硝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腹外疝视频

更多>

腹外疝文章

更多>

复杂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的策略

包括各种疝在内的腹壁缺损的治疗在近半个世纪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复杂腹壁缺损的治疗仍是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对其认识还在不断完善中。外科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恢复腹壁的解剖完整性,更要恢复腹壁的功能,通过腹壁重建达到腹壁缺损修复的理想治疗效果。  1、复杂腹壁缺损的定义  复杂腹壁缺损主要包含4种情况:(1)腹壁缺损的大小、容积及部位:缺损宽度≥10cm,疝与腹腔容积比≥15%,腹壁缺损伴腹壁功能不全,缺损发生在耻骨上和肋缘下等特殊部位。(2)腹壁软组织的局部情况:伴有缺损腹壁组织污染或感染、腹壁肿瘤扩大切除术后、严重外伤、多次手术后、植皮后、伴溃疡或难愈伤口或伴肠造口术和肠瘘。(3)患者全身情况与既往疾病史:伴有肥胖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使用类固醇激素、营养状况差等疾病,有切口裂开病史、行补片或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修补后。(4)患者的伴发状况:需同时行肠切除、需行补片取出或多发疝。  2、复杂腹壁缺损的分型与分区  对复杂腹壁缺损进行准确分型是选择恰当手术方案的基础,也是术后疗效评估的前提。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复杂腹壁缺损分型标准。笔者将腹壁缺损分型为:(1)Ⅰ型:仅涉及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缺失。(2)Ⅱ型:以腹壁肌筋膜层组织缺失为主,但腹壁皮肤完整性依然存在,如巨大腹壁切口疝就是典型的Ⅱ型腹壁缺损。(3)Ⅲ型:全层腹壁缺失,包括肿瘤扩大切除术后或严重外伤后造成的腹壁全层缺失均属于Ⅲ型腹壁缺损。绝大多数的复杂腹壁缺损都是Ⅱ型或Ⅲ型腹壁缺损。根据缺损部位笔者将腹壁缺损分为3区:中线部位的腹壁缺损(M区)、外上象限范围的腹壁缺损(U区)和外下象限范围的腹壁缺损(L区)。腹壁缺损分型以腹壁缺损程度联合发生部位进行描述。该腹壁缺损分型简单实用,可为腹壁缺损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3、复杂腹壁缺损功能性修复技术  理想的腹壁修复是指腹壁重新被有血管、神经支配的肌筋膜组织所覆盖。修复的腹壁不仅可以提供足够强度的力学支撑,保护腹腔内容物,而且外观良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腹壁重建。  (1)基于补片加强的腹壁缺损修补技术  自1958年,美国医师首先将人工合成材料聚丙烯用于疝修补术后,使用各种补片进行腹壁缺损修复已成为现代腹壁外科缺损修复的基础。补片的应用使腹壁缺损的复发率下降至少50%。补片应用方式包括关闭腹壁缺损的补片加强修补术,补片与缺损边缘直接固定的桥接修补术两种。加强修补术是指腹壁缺损关闭后,将补片置于以下3处位置:肌筋膜前、筋膜前肌后及腹腔内。由于在腹内压作用下补片可与腹壁更好地固定,临床较多采用筋膜前肌后和腹腔内两处位置。桥接修补则主要是通过肌间置补片法。加强修补术在降低腹壁缺损复发率与并发症方面与桥接修补术比较,前者具有显著优势。加强修补术关闭腹壁缺损后腹壁承受的张力由补片及其前方的肌筋膜组织共同承担,腹内压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腹壁。而桥接修补术的腹腔内压力在补片与腹壁不均匀分布,这种不均匀的张力分布易导致疝的复发,特别是在补片与筋膜接合处。另外,桥接修补术中补片上方的皮下脂肪组织与加强术中补片上方的肌筋膜组织比较,前者血管的长入不足,同时还存在缺损侧腹壁肌肉的牵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用生物补片进行桥接修补术后腹壁膨出或疝复发率甚至可高达80%~90%。  补片材料的选择也是进行腹壁缺损修补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临床用于腹壁缺损修复的材料主要分为合成不可吸收材料和生物材料两大类。理想的补片材料应该具备足够的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支持自身组织的长入功能,但目前尚无一种材料能够完全满足这种要求。合成不可吸收材料可为腹壁缺损提供强力的支撑,但在伴有严重污染或感染的腹壁缺损情况下,其应用将受到限制;而具有支持新生血管生成和宿主细胞长入的生物材料成为更合适的选择,但其长期疗效还需长时间随访研究结果验证。在对手术部位意外事件发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目前研究者认为:(1)对于无合并症和伤口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补片的选择可由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2)对于伴有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患者,由于并发症与手术部位意外事件发生密切相关,使用生物材料修补具有潜在优势。(3)对于伤口污染、可疑污染及既往有切口感染的患者,由于污染的伤口可能导致感染风险的增加,不建议使用永久性合成不可吸收材料补片,选择生物材料修补具有潜在优势。(4)对于已有明显感染的患者则建议选用生物材料行腹壁加强修补术。  (2)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壁加强修补术的核心是关闭腹壁缺损。组结构分离技术为M区巨大腹壁缺损的关闭提供了可能。理论上双侧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脐水平可实现最高达20cm的腹壁缺损覆盖,不仅重建腹白线,显著扩大腹腔容积,还保留了支配腹壁肌肉的血管神经束。因此,该技术可实现更符合机体生理的腹壁功能重建。但其单独应用于腹壁缺损修复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30%。因此,基于补片加强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被术者大量尝试并应用于临床,其术后腹壁缺损复发率降至10%以下。另外,传统组织结构分离技术需行皮下组织的广泛分离,不可避免地造成腹壁穿支血管损伤。而保留腹壁穿支血管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及内镜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由于能够保护腹壁穿支血管,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组织瓣技术  Ⅲ型腹壁缺损因存在腹壁全层的缺损,特别是皮肤的缺失,常规治疗方法修复困难。自体组织瓣行腹壁缺损修复术成为治疗Ⅲ型腹壁缺损一项重要的选择。中小型的腹壁缺损可以通过带蒂组织瓣进行修复,带蒂组织瓣的选择主要根据缺损部位确定。但大的腹壁缺损常需游离组织瓣修复,血管吻合技术是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为达到更好的修复重建效果,组织瓣技术实际上还常常与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以及补片技术联合使用。其自体组织的特性也使其可用于污染或感染状况下的组织修复。但组织瓣技术同样存在手术技术复杂,会在供区造成新损伤的不足。因此,行组织瓣技术治疗复杂性腹壁缺损时,应遵循简单、实用、将牺牲正常组织减少到最低限度为原则。  4、结语  腹壁缺损分型是复杂腹壁缺损手术方案制订的基础,实现腹壁解剖与功能重建是治疗的目的。笔者相信随着外科技术及材料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复杂腹壁缺损的治疗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顾岩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阅读量: 52870

什么是腹壁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什么是腹壁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腹壁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简称CST)  是一修复腹壁的技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可能达到增加腹腔容积,减少腹壁张力,对前腹壁中线区域的缺损修复非常实用。  CST 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腹壁肌肉的分离滑行,来覆盖腹壁的缺损,换言之,腹壁缺损是通过自身的肌肉组织来进行修补。通过这种技术修补和重建的腹壁具有肌肉层的保护。这对于维持腹壁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这种手术方法可上溯至1985年或更早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and Hernia or Abdominal Wall Defects”在PubMed网页上行搜索,即有上千篇文献列出,而且以近几年的居多,说明这一技术在腹壁缺损修补与重建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解剖学基础  前腹壁最重要的成分是肌肉和筋膜,就肌肉而言即为两条纵行的腹直肌和其外侧的三层扁平肌,由浅至深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前腹壁肌肉之间的筋膜不腱膜融合形成三条纵行的“线”,居正中的是腹自线,两侧的分别为半月线。在半月线的浅层中没有神经和血管的穿行。腹直肌有来自其上方和下方的相对独立的血供,且支配肌肉运 动的神经也都走行亍两侧肌肉的深面。  基于这种结构特点,外科手术可以分别将三条纵行的“线”切开用以分离肌肉,同时会影响到肌肉的血运和功能。  在研究前腹壁结构不腹围的关系中,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存在一相对无血管的平面,腹直肌及其前鞘的复合体自后鞘分离后可以向中线滑行推 10cm 左右。  换句话说,这种通过肌肉间的分离不滑行来扩大腹围,用于修补和重建腹壁的缺损。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的手术原理及适应证  CST 的手术原理就是利用前侧腹壁肌肉间的位和滑行来增加腹壁的面积,而这种位和滑行是通过切开两侧半月线以分离、展开前侧壁的三层肌肉及腹直肌后鞘来实现的。因此,这一技术避免了进处肌肉戒肌皮瓣的转等更加复杂的操作。  CST的宗旨是腹壁的缺损可以依靠腹壁自身的肌肉组织来覆盖,这一点对保存和维持腹壁的原有功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CST修补主要是依靠两侧腹壁肌肉的分离向中间移动来达到的。所以,CST的适应证主要是修补前腹壁中间部位的缺损。  组织分离技术操作步骤:  1、切口的选择  一般选择纵行的直切口,以利亍充分的分离不显露;绕脐而行(必要时可将脐切除)。  2、腹壁肌肉皮下组织的分离范围  在腹直肌前鞘和腹外斜肌腱膜的表面行充分的分离,两侧达腋前线,上缘至剑突下,下缘到耻骨联合。  3、确定腹壁缺损大小及肌肉分离范围  首先测量并确定腹壁缺损的大小,然后根据腹壁缺损的范围决定半月线切开的长度;若缺损较小,仅切开一侧的半月线即可。  4、半月线的切开及肌肉的分离  先切开一侧的半月线,在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间的无血管平面之间行分离,然后向中线部位牵拉;对侧亦然。腹壁肌肉经过上述分离滑行需要确定是否足够覆盖腹壁的缺损。  5、腹直肌后辅的切开  如果切开两侧的半月线仍丌能获得满意的肌瓣用亍关腹,可以从正中线即腹白线后的腹膜向两侧分离,翻起腹直肌,纵行切开腹直肌后鞘。以使腹直肌展平一步获得2-4cm的动范围。  6、腹壁的再加强  通过腹壁肌肉间的分离不滑行,扩大了腹围,修补了腹壁的缺损,但是,这种分离不滑行也使腹壁的肌肉变薄。因此,常常需要在肌肉前面戒后面用人工材料(补片) 行加固,这一过程称之为再加强腹壁。再加强的方式有三种,即肌前放置补片、肌后放置补片,而放置在肌肉层面之后的材料多选择可吸收材料。  7、皮下引流管的放置及逐层缝合腹壁  操作注意事项:  1、切口大小本身可以不是太大(约12cm),但可以通过拉钩分离皮肤、皮下组织不肌肉筋膜之间的间隙,但,分离面一定要大,要达到所需的范围。  2、切开半月线时要注意深度,以免切断并损伤支配腹直肌的运动神经。在切开腹直肌后鞘时,注意保护供应腹直肌的血管。  由于皮下组织分离面大,术中一定要放置引流,以避免术后形成皮下积液并引发感染。从技术层面上讲,引流要充分,可在两侧分别放置引流管,引流管最好选择8-10号的脑室引流管(硅胶材质),以利于通畅引流。

作者:顾岩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阅读量: 50153

什么是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是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用肋间外肌上举肋骨以扩大胸廓。呼吸浅而快。胸式呼吸时,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五分之四的中下肺叶的肺泡在“休息”,中下肺叶长期得不到锻炼,易使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呼吸功能降低。机体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满足不了各个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影响新陈代谢水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呼吸道疾病,尤其是秋冬季节,老年人偶感风寒易发生肺炎。肺的退行性疾病多侵犯老年人的中下肺叶,这与胸式呼吸长期造成的中下肺叶废用有着密切关系。腹式呼吸能够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肺的通气量。研究证明:膈肌下降增加一厘米,肺通气量可增加250至300毫升。坚持腹式呼吸半年,可使膈肌活动范围增加四厘米。这对于肺功能的改善大有好处,是老年性肺气肿及其他肺通气障碍的重要康复手段之一。 腹式呼吸的基本要领 :思想专一、放松肩部,先呼后吸,吸鼓呼瘪。具体方法:安静环境中放松站立,把腹部当皮球或风箱,用鼻吸气使腹部隆起,略停一两秒后,经口呼出至腹壁下陷。每分钟大约有五六次即可。一般每日两次,每次约15分钟。腹式呼吸的关键是: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尽量达到“极限”量,即吸到不能再吸,呼到不能再呼为度;同理,腹部也要相应收缩与胀大到极点,如果每口气直达下丹田则更好。腹式呼吸的益处第一,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少患肺炎。第三,可以改善腹部脏器的功能。它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利于舒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腹式呼吸可以通过降腹压而降血压,对高血压病人很有好处。第四,对安神益智有好处。

作者:王蕾 中国中医科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广安门医院南区 阅读量: 64687

Millikan术式的临床应用

1997年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被引入国内,该术式以操作简便、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促使人们不断寻求改进,2001年Millikan首先介绍并被命名了一种改良术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35例,41侧疝,均为男性,年龄19~8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29例、34侧,腹股沟直疝6例、7侧,其中,复发疝3例,4侧,病程3月~36年。  1.2手术方法  常规作腹股沟区斜切口,长约4cm~6cm,常规游离疝囊至内环处,如疝囊巨大,则横断疝囊,远端开放,近端严密缝合,沿疝囊根部环形切开腹横筋膜,如有腹膜外脂肪瘤,则切除,沿腹横筋膜下腹膜外间隙环形游离出足够大的间隙,还纳疝囊,网塞置入游离出的间隙,网塞的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腹横筋膜下,不必固定,网塞内花瓣,与疝环周围筋膜组织固定(主要是腹横筋膜),外侧可与腹股沟韧带游离缘固定,其余手术步骤与原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同。  1.3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min~50min;术后部分患者出现阴囊水肿、小血肿,均为巨大疝、疝囊下降进入阴囊患者,自行吸收或经理疗后吸收,皮下浆液性渗出2例,均经理疗、换药痊愈,全部患者术后均感觉较为舒适,局部疼痛轻微,无明显异物感,术后无局部硬结样凸起,无感染,无复发。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小时~12小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5.6天。  2、讨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技术自1997年引入国内,弥补了传统疝修补术的诸多不足,大大减轻了术后疼痛不适,缩短了术后休息时间,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疝术后复发率由10%以上降低到1%以下,目前已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应用,并不同程度的取代了传统疝修补术。但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原始术式术后的并发症仍是令人尴尬的问题,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切口局部疼痛、硬块样凸起、异物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资料报道称可高达16.5%~24%,部分患者长期存在,处理起来十分棘手,究其原因,可能是充填疝环的网塞较高,刺激腹膜、切口周围组织,网塞外裙边在疝环周围组织固定后,网塞的内花瓣在腹压作用下向外凸起,当周围组织大量长入修补材料的网眼后,在局部固定,使局部形成硬块状凸起、有异物感、疼痛,且长期存在,治疗困难。应用Millikan术式时,网塞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腹横筋膜下,网塞内花瓣固定后,降低了网塞高度,腹压增加时压力分布更均匀、广泛,网塞内花瓣固定后不能移位向外凸起,局部不形成硬结样凸起,疼痛感、异物感明显减轻,病人术后感觉更舒适。  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则是令外科医生更加头痛的问题,由于术后大量组织长入修补材料的网眼,使修补材料取出困难、复发疝囊游离困难、修补更加困难。应用,网塞外裙边平铺于腹膜外间隙,加强了腹膜囊,当腹压增加时,局部压力分布更加均匀、广泛,减轻了腹股沟管局部缺损区的压力,内花瓣与疝环固定后,网塞移位轻微,牢固的填充了疝环的缺损区,降低了术后疝复发的机会。  对于个别体质特异性个体,术后局部异物感明显、植入材料不耐受,出现浆液性渗出甚至囊肿,大多数患者经局部换药、引流、抽吸、加压包扎、理疗等保守治疗措施治疗后,取出植入材料似为妥当的治疗措施。  3、结论  Millikan作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改良术式,优点是,网塞外裙边加强了腹膜囊,使局部压力分布更加广泛、均匀,减轻了腹股沟管缺损区的压力,内花瓣的固定,使网塞固定可靠,移位轻微,减轻了术后局部疼痛、异物感,减少了术后局部硬块样凸起的形成,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复发率,对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有益的改良和完善。

作者:宋占峰 榆林市中医医院 阅读量: 64655

治疗腹外疝的新技术

人们常说的疝气主要指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腹股沟区有包块突出,站立行走或咳嗽时明显,平卧休息时包块可以消失;大多数是肠管经腹壁缺损突出,也可回纳入腹腔。严重时可发生嵌顿,包块突出后不能消失,伴有疼痛,同时感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这是由于肠管脱出不能回纳,发生肠管梗塞,如不及时手术,甚至发生肠管坏死威胁病人生命。手术是治疗疝气唯一有效方法,发现疝气应及早手术,不要等到发生嵌顿后被迫急诊手术。  目前武汉地区都用传统手术方法,此种陈旧手术方法术后疼痛剧烈,复发率高达20%,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而使许多病人对手术治疗发生畏惧,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采用所谓的“注射及药物治疗”,效果极差。早已被否定并摒弃不用,正规治疗唯有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90年起北美、西欧和英国早已开展的无张力疝网片修补手术已成为统一的正规手术方法。而国内多数医院仍采用旧手术方法,几十年不变。自1996年起我院采用此种无张力网片修补新手术治疗方法,大大减少了术后疼痛且复发率降至<1%。无张力状态下网片修补缺损手术方法,术后无明显疼痛,术后第一天既可下床活动;网片修补术复发率低于1%,目前国内流行的“塞子术式”手术只适用于较小疝,对复发疝和巨大腹外疝皆不适合应用。  有些疝气病人并存有前列腺增生,肝硬化,老慢支和肺气肿等疾病因传统手术后复发率高,而被传统观点认为是疝气手术禁忌症。网片修补术打破传统禁忌症,主要原因是复发率极低。

作者:崔军凯 武汉市第六医院 阅读量: 97949

腹部胀气的自我判断和初步对策

       腹部胀气是如此常见,造成多少人因此烦恼和痛苦。这里愿意向各位提供一些基本知识,更提供一种对于腹部胀气原因的自我简捷判断方法,在腹胀形成的起始阶段就加以预防。       先看肠道怎么会有气体。       肠道气体来源       肠道气体来自3个途径:       经口腔进入胃肠道――说话、进食、饮用碳酸饮料都可吞入空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成分包括氮、氧、二氧化碳。       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酵解而来――碳水化合物尤其是不易分解的纤维素在结肠细菌作用下酵解产生氢、二氧化碳、甲烷等。这些气体无色无臭。    摄入的蛋白质腐败而来――未被消化的蛋白质经结肠细菌作用发生腐败产生的胺类(组胺、尸胺、色胺、酪胺及苯乙胺)、氨、硫化氢、吲哚、苯酚等。氨有刺激性恶臭,吲哚、色胺有强烈的粪臭味,硫化氢有臭鸡蛋味,三甲胺、苯乙胺有鱼腥味,尸胺有腐臭味。这些物质均有毒性,但正常情况下,这些有害物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被肠粘膜吸收入血运到肝脏解毒。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肠道内气体产生、吸收、排出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出现问题,肠内气体活动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症状。    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肠道气体明显积聚,病人首先感到的是腹胀不适,而同时发生的机体损害却不易觉察。        腹胀的两个基本问题       腹胀是肠道气体积聚的第一表现。出现腹胀时可以自己初步判断一下肚子里的气体是什么性质。是酵解性气体还是 腐败性气体?按照恰前面所述如果腹胀而气不臭则是酵解性气体。如果腹胀伴臭气,则是腐败性气体。       然后要弄明白为什么出现气体积聚?是消化不良还是肠动力障碍?如果腹胀伴有大量排气 ,可能主要是消化不良,如果腹胀而少排或不排气,可能主要是肠动力减弱甚至肠道部分堵塞。后一种治疗比较困难。所谓“顽固性腹胀”即指此。       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排气多而有腐败臭味的腹胀多发生于中青年饮食不节者。他们饮食不规律还可能 喜欢暴饮暴食 ,造成消化酶相对不足。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和补充消化酶,适量增加运动,一般都能很快缓解。       排气少而无臭味的腹胀多发生在老年人。他们一般素食多,活动少,不少人有便秘。还经常患有多种慢性病,如慢性胃炎、糖尿病、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这些病人长期为腹胀所苦,甚至苦不堪言。他们肚子胀痛,两肋下不适,有时腰和背部都痛。整日坐卧不宁。这些病人治疗比较复杂,往往要到医生那里去。但是他们自己也可以做些事来缓解腹胀。这里提供几条。       1、调整饮食结构              大量植物纤维素固然可以通便,但在肠道细菌过多的情况下可以酵解产生很多气体,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引起腹胀,所以要荤素搭配。有不少老年人喜欢吃的食物如红薯、糯米、蚕豆 、菱角、栗子、黄豆、莲子、芡实、龙眼、荔 枝、甜瓜、南瓜、豆制品、大枣 、蜂蜜、砂糖、饴糖、、洋葱、韭菜、大蒜、白果、辣椒、羊肉、鸡蛋等,都比较容易产气。       2、避免盲目“进补 ”                中药里人参、黄芪、黄精、白术、甘草等都是腹胀时不宜使用的。       3、适当运动                饭后散步、少躺卧可以促进胃肠 排空。       4、用药要适当                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选择适当的药物就很重要。典型的例子,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一直在服用奥美拉唑之类的强抑酸剂,造成胃酸过少,纤维素不能消化,进入胃肠得以存活的细菌增多,为纤维素在大肠酵解产气创造条件。       至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不言而喻十分重要。很多 慢性病会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或产生胃肠动力障碍  都需要病人配合医生治疗。        事实上腹胀并不如此简单。 也不是仅与肠道气体有关,腹胀时如果短时不能好转还是要及时看医生。  

作者:李继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附属仁济医院 阅读量: 43026

腹外疝问答

更多>

腹外疝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腹外疝 推荐专家
周永坤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胃肠与疝外科(普外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周永坤,男,主任医师,教授,外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外科中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腹部外科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胃部肿瘤、溃疡,结直肠肿瘤、胆系结石、息肉的手术治疗,精通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对急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石症与胆系感染,重症胆管炎,重症胰腺炎等... 展开
个人擅长: 肠粘连、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胃癌、腹外疝等的非手术疗法和手术治疗;中医疗法治疗急性丹毒、急性蜂窝组...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