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就诊指南


挂号科室: 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早产儿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玻璃体混浊

相关疾病: 失明 视网膜变性 视网膜裂孔

相关检查:眼底检查

相关手术:玻璃体切除术

相关药品:维生素E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频

更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文章

更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失明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婴幼儿“白瞳症”主要原因,也是致盲的重要原因。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早产儿如何知道得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必须要由有专业眼底检查经验的眼底医生,在对早产儿进行了散瞳后眼底检查才能确定其是否患有视网膜病变,以及后续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筛查标准为出生体重<2000g,出生时矫正胎龄<32周的早产儿,筛查时机为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两个时间点中选择更早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并非所有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都需要治疗,大部分只需严密观察,能自行消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根据病变累及的区域和分期,以及是否合并plus病变等,综合决定治疗方式,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冷冻、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巩膜外垫压、晶状体/玻璃体切割等。晚期治疗效果差。

作者:陶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阅读量: 7139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及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ROP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  1、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 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 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 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 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  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作者:聂川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阅读量: 4477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诊治

定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未成熟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没有发育完全,生后视网膜出现缺血和缺氧可以诱导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生成,从而产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拉视网膜脱离,后期可以并发斜视、弱视、白内障、或继发青光眼等。 分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 1期:眼底视网膜周边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2期: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3期:嵴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可伴随纤维组织增殖。 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此期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期。A期无黄斑脱离,B期有黄斑脱离。 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 PLUS病变是指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表示病变将进展迅速,需密切观察病情。 筛查标准 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进行眼底筛查。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首次筛查应在出生后4到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 本文系黄静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黄静 济南市儿童医院 阅读量: 54455

认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  病因  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而引起。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  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  1、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  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检查  1、询问病史  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有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2、眼底检查  (1)第1次检查时间:主张对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在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 span="">  (2)随访检查:双眼无病变或仅有Ⅰ期病变:隔周复查1次,直到ROP退行、视网膜血管长到锯齿缘为止。Ⅱ期病变或阈值前病变或Rush病变:每周复查1次。ROP程度下降,可每2周检查1次,直至病变完全退行。Ⅲ期病变:每周复查2~3次。  (3)检查方法:检查前: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检查时:用倍诺喜眼水行眼球表面麻醉,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用间接眼底镜和屈光度20~30D的透镜或RETCAM(儿童广域眼底照相)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发生眼心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检查后:30分钟~2小时方可进食,体重越小者禁食期越长,但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症状: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毛细血管的内皮增殖小结,血管呈小球状,其周围可有纺锤状间叶细胞增殖,以致神经纤维层变厚,可有小出血及水肿。神经纤维层进一步增厚,新生的毛细血管芽穿破内界膜达视网膜表面,严重者可进一步进入玻璃体,可在其中继续生长成血管纤维膜,产生出血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晶体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膜形成,与视网膜之间的纤维条索相连。虹膜周边前粘连、后粘连、瞳孔膜形成以及继发性青光眼之改变。  3、多普勒超声波检查  将增益调整至最大,应用8点位检查法对玻璃体进行全面检查。然后衰减增益至正常范围,观察病变形态改变。  诊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发生于早产儿。据此可以诊断。  治疗  该病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预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力的预后,以活动期病情严重程度及纤维膜残存范围的大小而异。能在活动期第1~2阶段自行停止者视力无太大损害;虽有纤维膜残留,而未累及黄斑部者亦可保留较好视力。当纤维膜形成为4~5度时,视力高度不良。

作者:杨华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阅读量: 2764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注意事项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从开始准备到结束大约需要1小时。  1、筛查前请家长提前给宝宝喂完奶,尽量筛查的1个小时内(从滴眼药水开始到检查结束)不要喂奶,减少检查过程中宝宝呛奶的可能。  2、筛查准备需要给患儿点散瞳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5次,每次点完后请家长轻轻按压患儿泪囊区(内眼角)以避免药物全身吸收。如果患儿必须喂奶,请在滴眼药水过程中喂奶,但必须随时观察喂奶过程中患儿有无嘴唇和面部青紫等呛奶表现。5次眼药水滴完后不能再喂奶和喂水。济南市儿童医院眼科黄静  3、宝宝滴完5次滴眼液后需要过30分钟检查瞳孔散大情况,如果瞳孔已经散大可以进行Retcam眼底照相。  4、检查过程中我们会请家长辅助医生进行,患儿如果月龄较大,苦闹可能比较厉害,请家长辅助医生固定好宝宝头部。  5、检查完毕后,患儿眼睑可能会有红肿,部分患儿球结膜(白眼球)可能出现点状结膜下出血(红点),家长不要惊慌,可局部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2-3天。

作者:黄静 济南市儿童医院 阅读量: 8907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有眼病的儿童极为重要,如能早发现、早治疗,许多儿童可以避免视力残疾。许多眼部疾病如果不能在儿童时期治愈,将造成眼睛的终生残疾。据眼科专家介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眼部疾病以先天性疾病为主,包括先天性泪囊炎、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  对儿童危害比较大的三种眼病,特别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1)发生于早产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2)先天性白内障;  (3)以及其他的一些先天性眼部疾病,包括有结膜炎、泪囊炎、先天性上睑下垂等。  所以,宝宝在出生之后24小时以后就可以去“第一次看眼科医生”。小儿眼科医生对其进行筛查,新生儿眼病筛查不需要特别高难的技术,有经验的小儿眼科的医生通过观察新生儿对光刺激反应,外眼检查,红光反射等检查就可以检查出多数的新生儿眼部疾病。对于初筛通过者进入正常儿童保健查体程序,未通过筛查,确诊有眼病的新生儿,对其进行干预或治疗。  举例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视网膜发育未完善,有可能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现与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导致患儿失明。陈先生的BB就是因为没有及早治疗而失明。“我的BB是36周的早产儿,现在出生已经一岁了,出生时只有1.33kg,在医院期间使用过高流量给氧、呼吸机。当时BB出生的医院医生建议我们尽早去医院治疗孩子的视网膜病变,但因为没有觉得孩子的眼睛有问题,结果等到孩子1岁的时候,再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也觉得没办法治疗了。”  项道满说,出生时只有1.33kg,属于低出生体重儿,在医院期间使用过高流量给氧的新生儿,需要尽早做早产视网膜病变筛查。如果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监测,尤其是抓住最佳治疗期进行手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损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贴心提示:  (1)早产儿在出生4-6周就应该筛查眼底病变,如果医生怀疑孩子有其它眼病,在出生时就应该进行眼科检查。  (2)如有眼病家族史,1周岁前就要接受眼部检查。  (3)2-3岁时,全面检查视力、双眼视觉、眼球健康。  (4)6岁孩子进入学校之前,还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

作者:王玉瑾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阅读量: 6174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医院

更多>
签约专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推荐专家
于文贞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眼科

视频 | 文章 | 回复

个人简介: 于文贞,男,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眼底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1986年本科毕业后从事眼科的临床治疗工作,后相继在山东省医学科在线看免费观看日本Av眼科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人民医院眼科工作。在进行眼科临床治疗工作的同时,进行玻璃体视网膜等眼底病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部分研究... 展开
个人擅长: 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血管病等疾患手术、激光与药物治疗。 展开
立即免费咨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